导图社区 商业银行
宏观金融学商业银行部分,包括基础知识,业务与管理,巴塞尔协议一二三。
编辑于2021-06-16 10:10:27商业银行
基础知识
前言
银行的种类
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中央银行
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
商业银行的定义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作为经营对象,通过负债进行信用创造,提供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我国 效益性指社会福利项目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国家专业银行阶段1984-1994
人民银行中分离中农工建,定向支持发展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阶段1994-2003
1994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开农发政策性银行
1995《商业银行法》
为什么改革
政府对商行有绝对所有权,国企不赚钱,靠政府补贴(财政拨款),财政拨款改银行贷款,贷款收不回来,银行坏账,不良贷款率30%-40%,中国银行体系技术性破产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样是索罗斯攻击 92年英国,货币危机(英镑贬值),但东南亚,由货币危机变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因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改革步骤
核销已损失的资本金
剥离不良贷款
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债转股接收处置不良贷款: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分别对应四大行。
财政部持有华融98%的股份,华融可以以财政部的名义,借低息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非常大。 中央汇金,中投的全资子公司,中投是属于财政部。
外汇储备注资四大行
境外公开发行上市
中央汇金控股三分之二
改革很成功
资产规模
盈利能力
资本金
国家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今
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国有大行:中农工建交邮储
股份制银行:12家
城商行:100+
农商行:1000+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2000+
民营银行:17
外资银行:金融业(再)开放
对公
对私
100w+
不能经营银行卡业务
理财也不保本(中国刚性兑付文化)
竞争结构多元化
商业银行的分类
组织形式
总分行制:跨地域设置分支机构(中国五级分类)
单一银行制:美国 1927《麦克法隆法案》,1956《道格拉斯修正案》严格限制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
总分行制和单一行制利弊分析
总分制:规模大
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分散风险-分散化(非系统性风险),空间维度,通过在不同地域经营来实现的
降低信息成本,更好服务跨区域贸易
单一行制(理由都很扯淡)
防止大规模垄断,促进竞争(地方保护主义)
防止区域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均
链条更短,更容易管理
集团银行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
连锁银行制
金融控股公司:
含义: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至少两个不同金融行业提供大规模服务的金融公司。
中国:五大行(不是全牌照)
全牌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期货 中信,光大,平安,蚂蚁金服
监管:难,金控公司规避分业经营管制
发展模式
分业经营:只能分工型
含义: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 各司其职
一家金融机构只能在一个子领域中经营业务(中国)
混业经营:全能型
居民:超级账户(super account)
美国
1933年《格拉斯-斯蒂拉尔法案》规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标志美国进入分业经营时代
1999《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美国重新进入混业经营
2000《多德弗兰克》法案“沃尔克规则”对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限制,核心是禁止银行使用自有资金投资盈利。
中国: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分业的核心是降低风险(监管的结果,适合市场不成熟)
混业的核心是提高效率(市场自发形成)—子业之间优势互补,协同效应(交叉销售)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
是否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
体现 表(资产负债表)内业务
不体现 表外业务
表内业务
负债业务: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
存款性负债
活期、定期、储蓄、ATS、NOW、MMDA、CDs等
1933年Q条例
内容:银行不得为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对定期存款利息支付存在上限
目的:防止银行高息揽储,存款利差给定,高息放贷,违约风险高,恶化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增加风险
ATS(automatic transfer service):自动转移支付服务,1970s
checking account 支票账户,不付息
saving account 储蓄账户,付息
NOW(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可转让支付命令,本质:支票账户,可以付息,流动性和支票一样
MMDA(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1970s-MMMF(mutual fund)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宝)
流动性比活期弱,收益率比定期高
本质:银行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
CDs(NCDs 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s)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1961花旗银行
可在二级市场转让,十万起,不能提前支取,利息比定期高
借款性负债:同业拆入,回购,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债,国际市场融资
资产业务
含义:将负债业务筹集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一级准备(流动性需求):
库存现金
存放央行
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的一个固定比例上交至中央银行账户
=法定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中超出法定的部分
≠超额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
同业资产
同业拆出
逆回购
同业存款
在途现金
二级准备:证券资产
但是中国只有债券
贷款
贷款的五级分类(硬性标准是逾期天数)
正常:按时足额还本付息
90d关注:有能力偿还,存在不利因素(有可能隐匿不良贷款)
180d次级:正常经营收入,无能力
270d可疑:抵押担保,无能力
360d损失:所有措施,无能力
不良贷款
银行筛选借款人的6C原则:capital资本金 capacity偿债能力 character品质 collateral抵押担保 condition经营环境 continuity连续性
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CAMEL评级:capital asset management earning liquidity
资本业务:放在监管中
表外业务
含义: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当期资产负债总额,但影响银行当期利润,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业务。
狭义表外业务(有风险)
含义: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也称或有业务)。
举例
贸易融通
银行承兑汇票:资产:现金减少,对承兑企业贷款增加
商业信用证:银行替企业承担第一性负款责任
承诺保证
贷款承诺
信贷额度(credit line):和老客户约定的非正式协议
循环贷款承诺:正式协议
票据发行便利:NIF note insurance facility 银行和客户签订的正式协议,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3y-7y)客户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发行票据,若票据未销售出去,则由银行买入未销出部分。
贷款销售
备用信用证:银行具有第二信用的付款责任,本质上是担保,银行承担连带责任。
金融衍生品
现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未来会
中间业务
含义:和狭义表外相对应,不具有未来的不确定性,不需要银行自己的资金
举例:结算(汇付,税收),汇兑,信托,委托,租赁(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信息咨询,信用卡(手续费)
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
认为负债端不可控,银行只能优化资产端
含义:指导银行进行资产配置的理论
真实票据论
含义:商业银行只能为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融资,即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
原因:通过短期保证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盈利性
自偿性:真实票据质押,到期自动形成资金 保证安全性
现实应用:银行贴现业务
可转换理论
含义:商业银行可以投资于一些变现能力强的金融资产,比如债券和股票
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
现实应用:二级准备是以可转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预期收入理论
含义:发放标准在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
优势:
银行自身:增加银行的资产配置范围寄提高银行自身盈利性,巩固银行地位
经济发展:促使银行发放中长期贷款,更好支持消费投资实体经济
缺陷-风险
信用风险-借款人实际收入与银行预期不符
流动性风险-鼓励中长期贷款
应用-长期贷款|信用贷款
负债管理理论
1960s
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工具创新
实体经济周期性繁荣-贷款需求增加
通胀攀升对银行传统存款的冲击
负债购买法
借款性负债:同业拆入,回购,同业存单-主动性负债
负债创新法
CDs影响美国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缺口管理
市场利率的波动对银行利润的影响
利率敏感性缺口
含义: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利率敏感性资产:一定时期内到期(短期贷款、债券)或者重新确定利率(浮动利息)的资产
>0正缺口;<0负缺口
应用:银行利润的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市场利率的变动=(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收入变动】-负债【银行成本变动】)*利率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银行的利率风险(把缺口调成0)
资产-减少短期资产/浮息资产;负债-增加短期负债/浮息负债—调整成本高
利率互换—将利率敏感性资产换成固定资产
久期缺口(持续期缺口)-债券久期缺口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商业银行的监管
监管原因
商业银行面临很高的风险
思考
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
表内业务
表外业务=资本金*杠杆率(资产\资本,负债)*利差
贷款利率大于存款利率
风险结构:风险高
信用性风险
贷款:企业信用
存款:银行信用—资本规模大
存款的信用风险低于贷款
流动性风险(变现成本)
贷款-流动性弱
存款-流动性强(货币)
期限结构:时间长
短融长放才能赚取期限利差
银行都要承担流动性风险
信用风险
含义: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债务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举例:坏账,不良资产(次级可疑损失,逾期天数)
原因
贷款还不上:贷款人在他的生产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预期收入理论)
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什么没有完全转嫁给存款:银行要进行风险套利,风险越低利率越低。只有给储户提供更低风险的存款,才能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赚取利差。
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甄别&监督
甄别
贷款合同签订之前,甄别还款能力
信息(信用得分)
财务:住房,收入,资金流水
个人特征: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相貌
大数据征信:行为信息
监督:限制性条款,贷款合同签订之后,防止滥用
生产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
降低成本
贷款专业化
建立长期客户关系
抵押品和补偿余额
抵押品:抵押和担保
补偿余额
抵押品的一种形式,银行要求得到贷款的企业必须将获取贷款的一定额度再存到该银行账户上
额外作用:银行可以通过监控企业账户资金上的变动,提前判断企业的运行情况
流动性风险
含义:因无力满足客户的提现需求或正当的贷款需求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原因
现金资产太少
现实数据:流动资产(一级准备,二级准备)<30%
稳定预期
长期资产变现
长期贷款提前收回×
转让—贷款(非标准化债券)×
负债,借款
表现
挤兑
含义:大量储户同时要求提现
影响:银行破产
原因:1983 D-D模型
fundamental—based银行基本面
panic—based市场恐慌
美国-08金融危机-导管公司(conduit company)
买长期资产
发行资产支持票据(ABCP):短期负债
中国2013.06 银荒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短缺(超额准备金)-货币市场利率上升(隔夜拆借利率30%)
外因:财政存款,节假日现金流放
内因:过度依赖短期批发性融资来支持长期投资“期限错配”
供给方
国有大行
人民银行
本质:期限错配
资产方贷款长
负债存款短
银行存在的基础:所有人不会同时体现-沉淀余额
市场风险
基础金融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的变动给银行表内外头寸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最重大:银行内控失效)
操作风险
由于操作程序、系统、人员的不完备或失效或某些外部事件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
由银行和贷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信息不对称
含义:交易双方对所交易产品具有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信息
影响:市场失灵,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事前逆向选择,事后道德风险
保险,信贷,婚姻,劳动力
信用风险:
信贷配给:尽管贷款人愿意支付给定甚至更高的利率,银行可能仍会拒绝提供贷款
实际操作:低于信贷市场的供求均衡的贷款利率
国家和转移风险
国家风险:
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权债务危机:本国银行把钱借给外国-拉美债务危机
转移风险:由资本金融账户管制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交叉风险
含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高度关联性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too connect to fail
同业业务占比很高,风险在银行之间传染性很强
银保监会规定:同业负债/总负债<三分之一
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是整个社会系统重要性机构
信用中介
最基础的职能
聚敛
存款转为贷款
储蓄转为投资
期限转换
企业长期
居民短期
银行的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期限溢价
风险转换
支付中介
最原始的职能
信用创造
创造货币-货币供给
调节经济
贷款规模调节实体经济规模
贷款结构调节实体经济结构
央行 货币政策以商业银行为通道
银保监会 监管政策,房地产贷款集中度
金融服务
如何监管
事前准入制(牌照经营)
事中各项业务及监管指标(巴塞尔协议)
金融监管的三道防线
预防性风险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
最后贷款人
事后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制度,破产清算
资本
含义: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资金
分类:核心资本(一级资本)、附属资本(二级资本)
商业银行需要资本的原因
商业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资本金-所有权
稳定储户和债权人信心
贷款-风险
资本金是防火墙,防止资产端贷款损失的大火经过银行,烧到储户,切断了风险由企业(贷款)向储户(存款)的传导
储户和银行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投资扭曲(investment )银行过度风险承担(over—risktaking)“高风险项目”(权益类资产提高可以缓解委托代理问题)
满足监管要求-资本充足率
资本需要量定性分析
资产规模上升,资产质量下降-巴赛尔协议①
资本需要量定量分析:巴赛尔协议
资本监管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①1988《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
产生原因
各大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出现严重监管套利(1970s金融全球化进程)
统一监管标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迅速(1970s全球金融创新)
表外风险转移系数
各国商业银行权益乘数不同造成了不公平竞争(ROE=ROA*杠杆率)
统一资本充足率(杠杆率)
1980s拉美债务危机
OECD
内容
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
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8%
核心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4%
资本
定义:商业银行用于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资金
补充:吸收预期损失的资金:拨备(贷款损失准备)
拨备覆盖率=拨备/不良贷款≥120%-150%
贷款拨备率=拨备/贷款≥1.5%-2.5%
准备金=普通准备金+专项准备金+特别准备金
普通准备金:贷款余额一定比例提取1%
专项准备金:各类贷款按照不同比例
特别准备金:应对不良贷款,按贷款组合的不同类别
核心资本
股本
普通股
非赎回非累计优先股
不能提前赎回
股利不能累计
求偿权在债权人之后,普通股之前
公开储备
股本公积:每股账面价值1元,IPO/SEO发行价10元,9*发行股数就是股本公积。
盈余公积:
法定10%
任意
金融企业:一般风险准备10%
在净利润中提取
未分配利润
企业自由支配,发放股利
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留存收益
资本-存量,净利润-流量
delte资本=资本t1-资本t=外部融资+内部融资
外部融资:IPO\SEO|优先股,股本+股本公积
内部融资:利润留存=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
附属资本
非公开储备
资产重估储备
证券重估:价格
物业重估:银行自用的不动产
长期次级贷
混合资本工具:优先股,可转债
普通准备金
一般风险准备:吸收非预期损失,核心资本
普通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预期损失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资本金,比预期损失超出的部分
信用资产加权风险(risk weighted asset)
表内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权重(risk weight)
补充:我国表内资产风险权重
表外信用风险等额
表外信用风险转换系数(credit risk conversion factor)
定义:表外资产通过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至表内,再按照表内相应权重进行加权得到表外信用风险等额。
缺陷
风险覆盖不全面
覆盖
信用风险
国家风险
资本金要求风险敏感性差,导致银行的资本套利
主观成分过大,比如非公开储备和资产重估储备
由于不是强制实施所以监管套利仍然存在
1996年《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
原因:金融市场的发展,分业经营的放松,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开展自己的交易业务,比如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就是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集中体现
内容
纳入市场风险
由此开始明确将银行的资产区分为银行账户类资产(banking book)和交易类账户资产(trading book)
市场风险资本计算法
分别表示利率风险,股权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期权风险
所有子类采用固定的风险权重,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较差
巴塞尔协议②2004《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国际框架》
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
监督部门监管要求:通过外部监督来弥补内控不足,并且监管到第一支柱未涉及的风险(贷款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
市场纪律:信息披露,鼓励银行上市,引入市场监督
最低资本充足要求
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8%
核心资本占资本总量比例≥50%
资本的具体科目
信用风险估计
鼓励商业银行实行内部评级法进行信用风险权重的评估
内部评级法:加权资产由PD\EAD\LGD\M共同决定
初级评级法:PD\LGD\EAD\M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概率:客户未来一年违约的可能性,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
EAD(exposure at default)违约敞口:违约发生时银行预期的贷款余额
LGD(loss given default)违约损失率
债项优先级
抵押担保情况
M 期限:贷款还剩多少时间
拨备-EL=PD*EAD*LGD
资本-UL=F(PD,EAD,LGD,M)
高级评级法:均可以由商业银行自主评估
巴①—标准法:企业债100%其他75%
1990风险计量技术
VaR value at risk在险价值:正常市场环境下,给定时间和置信度,预计某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
缺点:资本金计提对风险敏感性不够精确,易对银行形成不当激励
市场风险估计:包括基本法和内部模型法
操作风险估计:包括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模型法
巴塞尔协议③
产生原因
巴②风险覆盖范围不全: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和交叉风险
巴②中资本工具对于损失的吸收能力弱:三级资本没有任何吸收能力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顺周期效应
来源:内部评级法(PD\EAD\LGD\M)
PD/LGD的逆周期性
经济周期繁荣 银行估计PD/LGD低 信用风险权重低 资产上升
低pd 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低lgd抵押资产价值高,变现能力强,违约损失率低
经济下行,信用风险权重高,资产下降
资本监管要求:资本金给定,贷款投放顺周期
负面影响:
资产价格波动性
实体经济波动性
对大而不倒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未能充分反映其风险
负外部性太强-风险横向传染性,产生系统性问题
道德风险-资本充足率
适度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防范风险的唯一途径
内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4.5%(我国5%)、一级资本充足率6%,资本充足率8%
资本:提高资本标准
一级资本:续营情况下吸收损失的资本(股权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股本+公开储备(股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一般风险准备)、一般风险准备金
其他一级资本:非累计优先股,永续债(我国,上市银行)
二级资本:破产清算情况下吸收损失的资本(债务资本)
二级资本工具及溢价
简化二级资本,只有一套二级资本合格标准,其他子类别被取消
中国实践
二级资本债(不要求银行上市)
次级条款
减记条款:触发事件发生,银行有权在不获得债务人同意的情况下对二级资本债进行减记,并且减记之后不能再被恢复
提前赎回条款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三级资本被取消
宏观审慎框架
双支柱
货币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
产生原因:
08年前 微观审慎监管,个体机构稳健合成谬误,个体谬误加和≠整体稳健,08年金融危机
时间轴:顺周期性
空间轴:风险传染性(交叉风险)
含义: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标,采用宏观,逆周期,跨市场视角,着力于减缓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风险传染性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
内容
留存资本缓冲2.5%(强制)
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顺周期性
监管含义
逆周期资本缓冲,根据信贷/GDP的偏离趋势值提取(0-2.5%)
资本/信用资产加权风险≥X+1%
偏离值过多将额外增加一些资本要求,约束信贷投放
杠杆率=一级资本/表内外风险暴露(3%)国内4%
表内外风险暴露:不经过信用风险权重调整“风险中性的杠杆率”
改革信用风险权重的计量方法
标准法:太僵硬,增加信用评级
内部评级法:太灵活,设置各个风险参数的底线,风险加权资产整体底线≥75%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1%-2,5%的额外资本要求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因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无法持续经营,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流动性风险和期限错配
流动性覆盖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含义:优质流动资产/未来30日现金净支出≥100%(短期不发生流动性风险)
内容:
优质流动资产
内容
库存现金
在压力情况下可以提取的存放央行的准备金
压力情况:零售存款流失,银行自身信用评级下降,批发融资能力下降
高质量,变现无障碍的债券
分类
一级资产
二级资产:二级资产占比不超过40%,且要在计量上打折扣
未来30日现金流净支出为压力状态下未来30日预期现金流出量减去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入量最高不得超过现金流出量的75%
目的:反映压力状态下银行短期流动性情况,提高商业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净稳定融资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e)
含义:可用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内容:可用稳定资金是指一年内能够保证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来源,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是指银行资产业务所需的资金
目的:减少期限错配,强化中长期流动性风险的监控,防止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过度依赖短期批发性融资,提高中长期抵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