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教程第五章:教师和学生思维导图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编辑于2021-06-16 22:25:35教师和学生
教师
教师职业
教师的界定
在我国,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是受过严格的、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专业工作者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非职业化——人类社会初期,教师不是独立的职业
职业化阶段——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出现了私学,出现独立的教师行业,如春秋时期
专门化阶段——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专业化阶段——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职业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超前性和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合作性
教师职业地位
社会功能——教师专业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经济待遇
社会权利
从业标准——教师职业的学术性要求和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教师角色
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持人
是专业发展的自我促进者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成为专业的教育者
教书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概念: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包括三个层次
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
二,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的提高的过程
三,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的确立和提升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通识文化知识
教育学科的知识、技能
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专业能力
基础能力
职业能力
扩展能力
专业情意和专业性向
专业信念和理想
专业情意
专业性向
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阶段发展论
任教前关注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专长阶段论
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教师——》能手——》专家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教师教育就是对选择进入教师职业的人的培养和培训的总称,是使他们由非专业人员经过有组织、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一体化的、终身的过程。
包括,职前的专业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
学生
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认识学生
学生的权力
一,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基本人权,如生存权,发展权
二,因为学生这个特殊的身份而拥有的特殊权力
学生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学生观是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教育观的基本构成部分
1.传统学生观及其反思
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并相互对立的学生观
一,外塑论学生观——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代表人物:洛克,赫尔巴特
缺点:无视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的差异
二,内发论学生观——具有内在能力,不借助外力就能达到和谐的社会行为,强调从学生兴趣出发、需要出发,让学生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坚持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只是咨询者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
2.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二,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三,学生是完整的人
是具有“多向度”的人
四,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
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价值观的引导
学生的发展和教育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学生时代特点和教育
主体意识增强
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的概念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
方法
唤起学生自我意识
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
自己如何评价自己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内涵及作用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 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学校发展的无形动力
师生关系的内容及类型
内容:师生关系随着主题需要、双方交往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及环境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1.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服务于这条关系
2.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背景关系
3.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
4.师生之间的心里关系——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与前几种关系,具有情境性、弥散性等特点
认知关系
师生间的认知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
情感关系
情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感关系对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感染和激励
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对教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报和激励。
积极情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积极情感会使师生间产生一种相互融合的心里关系
情感关系的特征:
社会性
普遍性
稳定性
师生关系类型
命令-服从型
领导-依赖型
民主-参与型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既有主观人的方面,也有客观物的方面
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方面,也有系统外部的方面
既有对师生关系的建构发生直接影响的,也有间接影响的
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当前现实的因素,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等原因而导致的时代印记
构成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看,归纳
教师方面
教师的入职动机
教师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的人格
学生方面
社会和学校环境方面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这种良好关系的主要特点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建立教师威信
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采取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
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沟通
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
加强沟通、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传统教育的缺陷——只看到学生现有的静态的发展,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动态的发展
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职后教育的根本,解决了发展的动力问题
需要做到:
保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
利用多种检测手段
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
记录关键事件
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发展对话
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