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概述思维导图
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学》第一章思维导图,适合人群:1)课堂基础知识掌握不佳、想要夯实基础的同学2)或基础较好、想要领先预习的同学课程收获。
编辑于2021-06-17 17:37:58第一章 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历史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观点:①教育即能力的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②教育即社会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③教育即文化传递。——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④教育即经验改造。——美国哲学家杜威 ⑤教育即使人为善。——日本教育学家村井实
条件:①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或过程,必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是一方有意识地对另一方施加影响,即有施动的教育者和受动的教育者。 ②教育意味着正在或已经传递了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等。 ③教育意味着直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灵或精神的发展。
形式:①承担机构——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 ②形式化程度——非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正规化教育
总结:教育就是有意识地通过知识、技能或态度的传递,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其必然内含了作为施动者的教育者和作为受动者的受教育者,而且是二者共同实施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涉及教与学的内容,以及承载这些内容的方式或手段等,这些方式或手段可以统称为教育媒介(或“教育中介”)
教育的历史
教育的起源:①创造起源说 ②生物起源说——法国人类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佩西·能 ③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④劳动起源说——恩格斯
学校的产生(条件):①闲暇阶层的出现②文字的出现③国家机器的产生
学制
形成:①横向——普通学校、专业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技术学校等) ②纵向——现代学制(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学校(高职、大专、本科)) ③历史——发展下延式(先贵族后平民,先大学后小学)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①双轨制——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相互独立的学校系统(贵族与平民之分,教学资源不同) ②单轨制——开放性的,公民受教育权平等(20世纪中期以后的美国和中国) ③多轨制(或分支制)——(典型:德国和苏联)
重点
我国最早现代学制:①最早制定——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②第一个实际执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主持制定)
影响深远学制:“壬戌学制”,1922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后形成“六三三”体系(民国时期学制模式)
现代学制的核心:义务教育
定义: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全民化(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民教育“目标)
终身化——终身教育,提出概念者朗格朗,终极目标是增强人本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即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阻隔)
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个教育思潮。
民主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判断一个教育制度和体系优异的重要尺度。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信息化
全球化
第二节 教育的思想
古典的教育思想
中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方法))—孟子(性善论——存心养性)、荀子(性恶论——化性为伪)
西方: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产婆术”的教学方法)—柏拉图(西方理念论(或观念论),主张根据灵魂的不同性质施以不同的教育,强调“学习即回忆”和“教育即灵魂的转向”)、亚里士多德(实在论,认为教育可以形塑任何东西,主张教育应由国家控制,致力于培养公民)
世界上最早的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我国的《学记》,是《礼记》的一篇。 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近代的教育理论
培根(英国文化复兴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教师的知识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的《大教学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形成之始,提出了教育知识生产的目的、方法和体系;从“泛智论”出发,提出普及教育,主张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在理论上确立了班级授课制
洛克的《教育漫话》(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主张英国经验主义,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精明能干的绅士,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四种品质;强调实利的知识,关注能力的发展,注重儿童的特征。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提出“社会契约论”,主张教育要“返归自然”,倡导“自然后果法”。教育著作小说《爱弥儿》。
教育上的“传统派”与“现代派”
康德(德国)——《论教育学》(或《教育论》)中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确立道德之与教育的终极价值,提出五种道德观念;根据兴趣确立相对应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出教学形式阶段和“教育性教学”——传统教育
杜威——现代教育,实用主义集大成者(主要观点:“教育及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思想—1919年后杜威的教育学说(代表性: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陈鹤琴“活教育”)—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凯洛夫主编《教育学》和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建议》(影响较大)
第三节 教育的功能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含义: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由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具体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的发展,指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完善,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心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两者相互制约)
人的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代表—孟子和卢梭、美国格赛尔) 2.外烁论(荀子、洛克、美国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教育因素(最直接有效) 4.主体因素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科学含义: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4.指人的自由发展
意义:1.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2.为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构成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基础 4.推进现代化建设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教育促进 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途径):①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②教育可以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概念提出者——舒尔茨)
教育的政治功能——①促进政治民主化 ②培养合格的公民 ③培养政治人才。
教育的文化功能:①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保存 ②促进文化的选择 ③促进文化的更新(体现:教育选择和重组社会文化、学术研究、人才培养。)
第四节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的取向
“个人”与“社会”
①个人本位论(以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为代表,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②社会本位论(以德国的纳托普和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为代表,强调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并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现在”与“未来”——从时间的维度划分:1.准备说(强调教育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准备的,斯宾塞) 2.适应说(认为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当下生活的,杜威)
“职业”与“博雅”——1.“职业”—即“专化”,为了谋生或职业的目的 2.“博雅”—即“自由”,寻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尚人格
我国的教育方针与目的——不断改变(教育性质、培养人的形象、培养人的途径)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
提出:20C90s纳入理念—1993年明确提出
内涵与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差异性、主体性、开放性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相互独立,相互促进)
基本要求:1.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 2.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3.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4.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创新发展 5.着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实施 途径与方法
转变教育观,切实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
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转变评价方式,促进以定性评价统整、取代定量评价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第五节 教育研究及其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事后的追溯研究,现状的事实研究)—方法:观察法(日常观察和科学观察)、列表法、问卷法、访谈法(研究性访谈)
实验研究
历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收集和评价史料—对史料的分析与解释)
行动研究(问题—计划—行动—考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