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课程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教育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包含了课程概述、课程组织、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教师的思维导图,包含了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教师心理等内容。
考教资的朋友们看过来,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学生的思维导图,主要讲解了学生部分的内容,包含了师生关系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第四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概念
课程作为学科
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约翰逊、塔巴)
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杜威、卡斯威尔)
课程观/课程流派
课程是知识(学科中心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
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强调训练的价值
课程是经验、活动(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
社会主义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多科目、多形式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罗杰斯、马斯洛)——人本精神
类型
分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综合与分科的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因素种类:课程自身、教育条件、学生自身、社会性、自然性
主要因素:知识、社会、儿童(学生)
第二节 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定义: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课程内容
课程的构成: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课程标准
结构:说明部分、正文部分、附录部分
理解与执行
教材
教材的编排
教材的作用
课程评价
取向:技术取向、实用取向、批判取向
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
第三节 我国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迄今为止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我国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理念、 目标及实施
理念:为民族复兴,为学生发展
体现: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性
目标:1.改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2.改课程结构,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改课程内容,加强生活联系 4.改课程实施,变主动、灵活 5.改课程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6.改课程管理,增强适应性
实施:1.课程结构调整(九年一贯设计思路、增加综合课程、关注整合性、注意均衡性) 2.课程内容改进 3.学习方式转变 4.评价手段转变 5.管理体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