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哲学史(赵敦华)-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哲学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史(赵敦华)-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哲学的思维导图,涵盖了德国古典哲学、实践哲学、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判断力批判等内容
编辑于2021-06-18 14:37:09康德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到19世纪中中期的德国哲学。
特点:精致架构,宏大体系;体现德国民族精神的崛起;建设统摄万物的最高原则;总结理性、自由、批判和支持历史进步的启蒙精神。
预备性知识
康德学术分期
1770为界,分为前批判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可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
《纯粹理性批判》(1781A,1787B),《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道德形而上学》(1797)。
思想资源
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
牛顿物理学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体系
理论哲学
问题
总问题: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唯理论表现为独断论,莫衷一是
经验论表现为怀疑论,摧毁知识
问题的转化: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判断的划分
概述
判断即命题。休谟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认为分析命题都是先天正确的,综合命题都是偶然正确的。拒绝除此以外的所有命题。康德进一步改进这个观点。
类型
按照形式
分析判断
不增加新知识
综合判断
扩展新知识
按照内容
先天判断
根据不依赖经验
后天判断
根据依赖经验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方法
哥白尼式的革命
形而上学的危机在于其对象是超验的,而关于超验对象的知识何以可能,完全得不到的解答。独断论者莫衷一是,经验论者表示怀疑。数学革命和物理学革命揭示出理性怎样作用于经验的问题,实现了从主体中心到客体中心的转化。哥白尼式的革命即是在哲学领域也实现这一转变,实则是从有效性根据在客体的客体中心路线,向有效性根据在主体的主体中心路线转化。
过程
纯粹数学何以可能
先验感性论
感性能力
接受外部刺激,做出反应,产生表象的能力。接受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感性对象
物自体,给予杂多
感性产物
表象=感性直观
内容
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
知觉:可以用语言表达
形式
纯直观
空间
先验性
可以想象没有事物的空间,不能想象没有空间的事物
空间是事物的前提
空间是单一整体
空间不是某一概念,具有无限性,是直观
几何学的基础
时间
先验性
与空间类似
代数学基础
感性过程
物自体刺激感官给予杂多,感官利用时空纯形式整理杂多产生感觉,感觉再被知性整理成为知觉。
纯直观直接作为对象刺激感官,达到对时空的感知,建立几何学和数学
反对的态度与支持态度
反对态度
先验实在论:把先验的形式当做外部客观实在,是一种独断论
经验唯心论:把客观的东西都当做主观经验,取消其必然性
支持态度
先验唯心论:先验认识框架是主观的
经验实在论:经验就其作为主体经验而言,是主观的;但就其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言,又是客观的
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先验分析(知性)论
知觉能力
概念能力
先验范畴
知觉整理感性直观的最一般概念
判断的逻辑形式
量的判断
单称判断
特称判断
全称判断
质的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不定判断
关系判断
直言判断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
模态判断
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先验范畴表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复多性
整体性
质的范畴
肯定性
否定性
限定性
关系范畴
实体与属性
原因与结果
作用与反作用
模态范畴
可能或不可能
存在或非存在
必然或偶然
先验演绎
演绎:证明合法性
A版演绎
主观演绎,从经验的生成过程演绎
感性直观被知性综合,包括领悟直观的综合,想象再现的综合,概念认知的综合,最后达到先验对象X。
B版演绎
客观演义,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演绎
从先验统觉开始,指出统觉在统摄诸感性材料时要按照普遍必然的方式将其结合在一起,这造成了经验的普遍必然性;也导致知性范畴不能做超验的运用
知觉对象
感性直观
知觉产物
判断
知觉过程
感性直观被知性用知性范畴整合,包括直观领悟的综合,想象再现的综合和概念认知的综合,形成经验的对象,再形成判断。
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先验辩证论
理性
推理的逻辑能力
理念
推理导致的最高概念。三种推理对应三种理念。直言三段论对应灵魂的理念;假言三段论对应世界的理念;选言三段论对应上帝的理念。理念没有认知意义,而只能成为知识的范导性原则。
幻相
用知性范畴把握理念,企图形成知识,就会导致幻相。幻相本质上是范畴的越界使用,是把不可知的对象当做可知对象的结果。
三种理性幻相
理性心理学:灵魂
灵魂的直言三段论
所有实体都是主体
灵魂是主体
灵魂是实体
谬误
四名词错误。把作为客体的主体等同于作为主体的主体。
理性宇宙论:二律背反
四个二律背反
1
宇宙是时空有限的
宇宙是时空无限的
2
一切事物都是单一的
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
3
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4
因果系列要求必然存在者
没有必然存在者,一切原因都是偶然的
二律背反的解决
二律背反是理性的超验使用。两个命题的矛盾可以通过同时成立或同时不成立的方式消解。比如自由和必然的矛盾,通过划分实践和自然的领域,可以并行不悖。
理性神学:上帝
理性神学的传统证明方式
本体论证明
物理学-神学证明
宇宙论证明
伦理学证明
康德的拒斥
除伦理学证明以外都站不住脚。伦理学证明也只是部分有效。本体论证明是核心,尤其值得批判。“是”不是谓词,不增加内容,是者不表示主词的存在性。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先验方法论
旧形而上学,理性的超验使用,不可能,不合法
科学形而上学,理性的范导性使用,把形而上学命题当做假设,统摄科学知识;但是《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最高原理》中,康德又把形而上学命题当做了最高真理。
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审美判断力
合目的性判断力
自然目的
自然以人为目的,人成为万物的合目的性,解决目的论与机械论的二律背反。
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对宗教的理性态度:理性第一,宗教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意志和意欲
意志是实践理性的运用,是善良的;意欲是做抉择的能力,可以自觉听命于理性;也可以自发趋乐避苦。二者都是人天生的禀赋。意志给出普遍和绝对的义务,意欲则可能软弱,最终导致人逐渐堕落,做错事。
意欲的软弱导致人性的堕落,信仰和皈依解决了意欲软弱的问题。本质上是为道德服务的团体,避免了宗教狂热和迷信。
实践哲学
实践理性:原则的能力。在实践领域,表现为生成行为的准则或原则,康德认为理性可以激发人的行动,不支持性感主义。理性是意志的规定根据。
自由:自我决定或自律。既不是他律,也不是无人决定,随机行事。
善良意志,理性出于自我立法的原则去行动的能力。
义务
形式
假言命令:他律,不是义务
绝对命令:理性自律的体现
内容
永远这样行动,就好像你所依据的准则能够同时被当成一个普遍的法则
人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
永远这样行动,好像你所依据的准则来自一个普遍立法的意志
检验方法
可普遍化检验
分类
完全义务
不完全义务
道德情感
他律的情感不能作为道德基础
自律的情感只有敬重,可以出于敬重行事
公设
使人确信达到至善,激励行动
意志自由的公设
灵魂不朽的公设
上帝存在的公设
道德公设的存在解决了道德动力学和德福矛盾
目的王国
假象的理性存在者伦理共同体,意志的普遍立法构成法律,理性存在者在这个共同体中共同实现自己的尊严。本质上是先验设想,说明人尊严实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