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思维导图,教育目的的概念是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课程思维导图,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地位
教育目的的概念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地位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工作的归宿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学科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定向功能:指明发展方向
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调控能力:过程中
激励能力:遇挫
评价功能:结束后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宗教本位论
夸美纽斯、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
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纳托尔普、孔子、荀子
个人本位论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子、爱伦.凯、马斯洛、萨特、奈勒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首选)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杜威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我国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
德育的内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总称
德育的意义:灵魂与统帅,保证方向
智育
智育的内涵: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智力才能
智育的意义:前提和支持作用,认识基础
智力的目标: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智力
体育
体育的意义: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美育
美育的内涵: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
美育的意义:动力作用;德智体劳
美育的目标:审美观、审美情趣、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高目标)
美育的内容:艺术美、社会没、生活美、科学美、自然美、教育美
美育的实施途径: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作用:综合作用
意义: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掌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初步具有劳动和技术意识
内容:生产劳动与技术;家政与家务劳动;公益性劳动
实施途径:校办工厂和农场;校外的工厂、农场或农村;社会公益劳动
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根本特点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人呢
现阶段我国教育方针及基本精神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们的教育思想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教育(智育和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
概念: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核心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最高
误区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
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无近代学制,有学校无学制
制度化教育:有学校且有学制;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世界标志:近代学校系统出现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型社会
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依据:生产力、科技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
人的依据: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的因素:国内国外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学制:不相交;英国、法国;不利于普及,有利于培养学术型人才
单轨学制:美国;有利于教育普及,教育水平、质量等相差大
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中国、苏联;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型保持较高水平;教学不够灵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6、7岁;起源于德国/普鲁士
特点:强制性(最本质)、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国民性、基础性
我国1986年4月确立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精英到大众进而普及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概念: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产生和发展:最早提出:耶克斯利《终身教育》;概念化和体系化: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最终形成:《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个支柱:知事存活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
壬寅学制
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借鉴日本;
癸卯学制
实施;《奏定学堂章程》;承袭日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壬子癸丑学制
借鉴日本;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学制
借鉴美国;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依据;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使用时间最长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类型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结构
各级学校系统:纵坐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各类学校系统:横坐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由单轨制发展来的分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