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格心理学知识点
这是一篇关于人格心理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总结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内涵,有助于备考学习。
编辑于2021-07-07 17:00:34第一章
人格的各种定义
罗列式:人格是什么什么的总和
整合式: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属性的整体性组织
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
适应性定义:把人格看成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区别性定义: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的人格结构观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以人的需要为基础
人格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人格的三种含义
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
只包括个人心理方面的特征,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包括心理和身体方面的特质
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观察与描述
第二阶段:理论与假设
第三阶段:检验假设
第二章
自我
自己各种身心状态或身心状态的总和
包括
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自我意识:是自我的一部分,指的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的意识
自我概念
是自我认知的下位概念
功能
保持内在一致性
解释经验
影响期望水平
自尊
是自我情感的下位概念
自我的相关理论
詹姆斯的自我理论(先驱者)
米德的自我理论(符号互动论)
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
重要他人
概化他人
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游戏阶段
社会角色扮演阶段
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代表了个体的整个人格
自我同一性危机
八阶段
婴儿前期(18个月左右)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后期(18个月-4岁)
自主性对羞怯
幼儿期(4-6岁)
主动性对内疚
童年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
青少年期(12-18岁)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成年早期(18-30岁)
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
产出对停滞
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对失望
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实际存在或者观念存在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周哈里窗(对自我意识的划分)
公开区(别人和自己都知道的)
盲点区(别人知道,而自己毫无知晓)
隐藏区(因为本性害羞或隐私,未公诸于世)
未知区(神秘莫测,为潜意识或无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岁-13.1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
自我与人格的关系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组织、控制和推动的作用
第三章
遗传与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史或家谱法
选择性饲养
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
生理因素
生化物质
脑功能定位——脑损伤与人格变化
家庭与早期经验
家庭对人格的影响
父母人格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与社会文化
学校
教师
同班集体
社会文化
民族性格差异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影响人格
基因影响人格发展
两个原则
导向原则:基因将发展限定在很小的结果范围内
环境对基因高度导向的特质几乎没有影响
被基因导向程度低的特质,则能够被各种生活经历影响
某些特殊环境可能限制基因的导向作用
反应范围原则:基因并不是很严格的导向人体
三种方式
被动的基因/环境相关
唤起的基因/环境相关
主动的基因/环境相关
弗洛伊德理论观点
人性观
决定论: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能量守恒原则(心理能量)
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
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
人格的层次:地形学模型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人格结构模型
本我(完全是潜意识的)
快乐原则
自我(位置: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本能欲望的执行者
既可以控制本我的活动,又可以保护本我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
现实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依照社会准则控制本我的一种力量)
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
本能:是人类基本的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早期理论中的两种本能
性本能
自我本能
后期理论中的两种本能
生本能
死本能
人格发展
发展阶段
口唇期
0-1岁 需要获得适当满足
肛门期
1-3岁
生殖器期
3-6岁 心理主题:男孩和女孩意味着什么、对同性父母的认同
潜伏期
6-12岁 快感主要来源于外部世界的兴趣
性器期
12-18岁 心理主题:成熟
发展障碍
停滞现象
退化现象
心理治疗技术
自由联想
释梦
移情分析
阻抗分析
精神分析
梦
梦
梦——潜意识内容的反应
执行者:自我
显梦——梦境中的具体内容
材料:来自于前意识
隐梦——梦境内容所代表的潜意识含义
冲动和愿望:来自于潜意识
表现形式
象征
用一种中性事物来象征替代一种所忌讳的事物,可减少或避免引起梦中自我的痛苦和创伤
移置
在梦中将对某个对象的情感转移和头像另一个对象方面去
凝缩
几种隐义用一种象征或符号表现
投射
在梦中将自己某些不好的愿望与意念,投射于他人,而减轻对自我的谴责
焦虑
现实焦虑
神经质焦虑
道德焦虑
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在解决那些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冲突时在潜意识层面所使用的全部策略的总称
种类
压抑
一种动机型遗忘
反向作用
将思想、感觉和冲动抑制在意识之外,同时呈现与它们相反的情形
认同作用
也称自居作用
合理化
对不好的行为结果或原因重新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升华
将被压抑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
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的数量模式
单一类型理论
认为性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性格来确定的
对立类型理论
认为性格类型包含了某一性格维度的两个相反方面,A-B型,内外向型
多元类型理论
认为性格类型是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
德国斯普兰格、美国霍兰德
理论
克雷奇默尔
德国精神病学家
美国心理学家 谢尔顿:胚叶起源人格类型论
内胚叶型——内脏紧张型
外胚叶型——头脑紧张性
中胚叶型——身体紧张性
《黄帝内经》的《灵枢·通天篇》
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
太阳之人
少阳之人
阴阳平和之人
少阴之人
太阴之人
血型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四类
气质类型理论
希波克拉底,气质体液说
血液
粘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盖伦,气质类型说
多血质
粘液质
胆汁质
抑郁质
认知方式类型理论
冲动-审慎型
场独立-场依存型
心理机能类型理论
以智力、情感和意志在个体身上的比例分
智力型
情感型
意志型
《生活方式》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
经济型
理论型
审美型
权力型
社会型
宗教型
美国,霍兰德
现实型
研究型
艺术型
社会型
企业型
传统型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生平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理论观点
人格定义
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
人格动力
心理能量
是人类全部心理活动的推动力,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
心理能量分配和上转移的原则
转化——等值原则
如果某一种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理能量减少或消失,与此相关的心理能量就会在另一种心理要素中出现
流向——平衡原则
流动方向
前行
退行
人格结构(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意识: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
自我是从身体需要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中开始的。生命早期,自我是意识中的一个客体
自我的功能:适应环境
意识是处于自我控制之下的
个体潜意识:靠近意识的心灵,处于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是个性化的、后天习得的
不处在自我控制之下
情结:潜意识中的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
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的最深处,它一般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不受自我控制
主要内容
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生理内驱力
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心理内驱力
原型
人格面具:个体和社会的一种折衷物
阿尼玛: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男性具有男性的意识和女性的潜意识成分
阿尼姆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阴影: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动物本性的一面
自性: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把一切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内容和特性都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整合、统一
人格的态度类型
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和外倾
在潜意识中,存在与意识中的态度类型相反的态度类型,后者不受意识的控制,可以补充意识中的态度类型
心灵的作用——人格的功能类型
思维与情感
感觉与直觉
八种人格类型
人格发展阶段
童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正式宣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华生理论观点
人性是受环境影响、后天塑造的结果,1924《行为主义》
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重复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人格发展
环境决定论,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华生对习惯的分类
根据是否需要仪器才能观察到
外显的习惯
内隐的习惯
比动物高等的三种习惯
脏腑的习惯——情绪
喉头的习惯——思维
肢体的习惯——动作
结论
习惯的影响因素
年龄
练习的分配
既得机能的运用
药物天气等
诱因
成人人格的缺陷
卑劣性
易受谄媚
时常努力为王及为后
成人人格中的幼稚性
理论应用
看似异常的行为是经过条件反射而学习获得的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1971,《超越自由与尊严》,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
人格理论
人性观
人性是中性的,无善恶好坏之分,善和恶皆是行为的结果
人格概念
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的一种官场性的行为方式
强化的种类
正强化
呈现愉快刺激,行为出现频率增加
负强化
撤去厌恶刺激,行为出现频率增加
惩罚:行为之后出现一种厌恶的结果,使该行为行为出现频率减少
正惩罚
给予厌恶刺激,降低行为出现可能性
负惩罚
撤去愉快刺激,降低行为出现可能性
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强调人的责任
强调“此时此地”
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强调人的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967年。马斯洛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已被众人接受
人性观
性本善:人们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人是善良的
人格动力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的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两种类型
自尊的需要
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 审美的需要)
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
研究方法
挑选符合心里健康标准的被试
高峰体验——到自己定义的天堂一游
马斯洛把人们到达自我实现时的片刻体验称为高峰体验。其特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一种暂时的、无斗争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的状态
高峰体验与心理健康
大多数人都有高峰体验,只是程度不同
认知人格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人格差异体现为个人建构的差异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955年出版《个体建构心理学》
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是人们试图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观点、思想、见解
人格结构
是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个人建构的性质与种类
依据个人建构的作用
核心建构
个体行为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建构, 它是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或同一性的关键建构
外围建构
较易改变的建构,不起决定作用的建构
人格动力及CPC循环
自发的动力
人生来就是有动机的,根本不需要什么其他东西,除了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激励一个人
公驴理论
研究方法
角色建构测验
研究主题
对焦虑的解释
焦虑是对个体所遭遇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应范围之外的认知
认知的复杂性——简单性
对心理疾病的解释
个人建构系统的功能失调
治疗方法
固定角色疗法
鼓励患者再构自己的建构理论,形成有效的新的建构系统,成为一个新的人
特质人格理论
每个人所拥有的特质维度相同
特质理论假设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
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人群在人格维度上呈正态分布
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
一般不关心对一个人的认识,而是注重了解处于特质分布曲线某一点上的人的行为如何
不注重查明行为的机制
特质流派在人格研究过程中更容易将人们之间进行比较
特质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奥尔波特,美国人格心理学创始人,物质理论创始人,1937年,出版《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独立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内在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行为与思想
特质的特点
特质不是习惯
特质不是态度
行为或习惯与特质可能不一致
特质的种类
按照对象的数量分
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
分类
首要特质
个人生活中渗透性占优势的特质(一个)
中心特质
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的重要特征。每个人的中心特质很少
次要特质
不甚明显的、一致性和概括性都较差的那些人格特质
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发展动力
特质具有动力性
特质种类
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通过对人的观察可以了解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行为的内在根源,支配个人的一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