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之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学原理之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导图,包含德育、 智育、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
编辑于2023-12-28 17:36:1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德育
内涵和意义
内涵
1.广义的德育:指社会有目的地对其成员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2.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前者重在通过教育使个体能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妥善地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后者则不仅要求通过教育使个体妥善地处理好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而且要求个体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德育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意义 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2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3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4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内容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 4理想信念教育 5道德教育 6民主法治教育 7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智育
内涵和意义
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并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
智育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①智育与教育的关系:智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把智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无论一个人持有怎样的教育观念,秉持怎样的教育主张,智育都是其中核心的内容。
②智育与教学的关系:智育不同于教学,也不等于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实现智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不仅服务于智育,同样也服务于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还渗透着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意义 (1)智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 (2)智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 (3)智育是对个体心智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目标
1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力 3.培养实践能力 4.培养创新精神
内容 智育内容的两个问题
1.中小学智育的内容 (1)语言课程,即关于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等学习与欣赏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等,包括语文、外语等课程。 (2)数学课程。传授有关数与空间的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等。 (3)科学课程。如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课程,主要是传授有关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 (4)社会课程。主要传授有关社会及人的知识,训练社会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培养观察与理性思维的能力等,包括思想政治、历史、人文地理、哲学等课程。
(1)知识与心智能力的关系
①两种对立立场: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
a.实质教育论认为,智育就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因而现代语文、算术、历史、地理、物理、商业、法律等学科应该成为学校教授的主要科目。
b.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应该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记忆、推理、观察等能力,因而学校应开设古典语言、语法、逻辑、数学以及古典人文学科等。
两种立场各执一端,都没有意识到知识和心智能力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时这种争论只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古典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阶段。
②知识是心智能力的内容,而心智能力则是知识获得的形式和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什么职业,其中都包含心智能力的成分,同时也离不开相关的专门知识。因此,从智育的内容看,学校教育既应该教授有助于培养心智能力的课程,同时也应该教授有助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课程。
(2)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非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之外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对智力的培育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而强化学生的智育目标。由此,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
体育
内涵和意义
(1)广义的体育: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完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身体运动与健康活动,以促进个体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体育:体育就是指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锻炼意志力等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①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
②学校体育的突出特点:教育性与基础性。
③学校体育的目的: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并形成一定的体育道德品质,以期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④学校体有的内容:
一是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 二是早操和课间操; 三是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的课外体有活动; 四是各种形式的体育训练和比赛; 五是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
意义
1)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
(2)为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①体育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保证。
②体育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③体育也是实施类育的重要手段
④体育还为劳动技术教育奠定重要基础
目标
1、获得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1)体育的运动技能目 (2)体育的参与目标 2、增进身体健康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品行
内容
我国中小学体育内容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美育
内涵和意义
美育的内涵
(1)含义: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等美的形态对受教育者施加审美影响以提升其审美素养、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其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陶治其道德情操的过程。
(2)美育的独特性(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独特性)
①美有的形象性。美有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受和领略美。
②美育的情感性。美育的主旨是陶冶和丰富人的情感。美育是依靠情感的力量来让人体验美、感受美的。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③美育化人的渗透性。美育通过引导人们的审美活动,使人们在对形象具体的美感事物的体验中,在对美的对象的感悟和愉悦中,获得心灵的感召,实现美的化育作用。
意义
(1)美有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
(2)美育有助于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美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
(4)美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和形成劳动的观点 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目标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3.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内容
美育的内容是指用以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判断,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美的事物。 美育的内容划分为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自然美四个方面。 美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美育的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互结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劳动技术教育
内涵和意义
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 劳动技术教育指学校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特别是参与劳动技术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有关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1)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劳动教育具有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使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等重要作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继承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强调学生在参加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养成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功能。
(2)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主要是属于基础教育性质的技术教育,其宗旨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技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它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高等院校开办的专门化的技术教育。
意义
(1)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目标
1、掌握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3、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
内容
从我国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来看,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根据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结合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可概括为生产劳动与技术、家政与家务劳动、公益性劳动三个方面。
补充3: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发展教育。具体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实现,不仅要在人实际程度和水平的发展上关注素质教育,而且要在内容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具体表现在:
①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科学化、知识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②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a.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因为西方的"全面发展"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忽视了人在物质生活领域,特别是生产劳动领城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少数人的发展问题并不包含所有人的全面发展。
b.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或"均衡发展"。如果把人的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c.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发展总是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
③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有关系.我们所讲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五育"井举,每一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有自己特定的任务,有自己特定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各育不可分割、不可相互替代。这反映了它们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④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当下,中国教育依然有很多问题妨碍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等问题就背离了"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的方向,也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宗旨。我国当下正亟待解决和防止这些问题。所以,不断强化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评估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补充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 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词。 (1)各育之间不可分割。 因为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 (2)各有间不能相互代替。 因为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各育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满足人发展需要的价值都是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体现出来的。任何一育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综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补充1: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
(1)内容上,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突出实践性和技术性;劳动技术教育虽以劳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劳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劳动技术来达到教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2)实施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操作性学习领域,其实施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强调在实施过程中要努力避免单纯的技能训练或专业化。
(3)领域上,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与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强调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类型如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的整合。
(4)整体上,劳动技术教育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视学生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理解,重视学生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重视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