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学)
教育学中教育的基本规律的思维导图,主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两节的内容来做了主要的概括和阐述。
编辑于2021-07-18 23:31:30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零(领导权)售(受教育权)宗(宗旨)木(教育目的)向内(教育内容)解(教育结构)体(教育管理体制)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3.决定着教育宗旨和目的
4.制约着教育内容、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补充)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略)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核心基本)
人才+舆论=民主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宣传作用)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口诀:两决定两制约/内(内容)人解(结构)手龟(规模)速(速度)
1.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科技革命: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小)
第二次科技革命: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初)
第三次科技革命: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高)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3.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
4.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略)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1.使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
2.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专门和发达的劳动力
3.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是33%。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略)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本身是文化,教育是特殊的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略)
宏观层次
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具有影响作用
微观层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补充)
文化影响学校的课程结构(补充)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时间
2.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空间
3.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最重要
补充: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补充:教育能够促进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
学校文化(略)
概念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
特性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物质文化
环境
设施
校园精神文化(核心)
学风、校旗、校徽、校报。
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补充)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
校园制度文化(保障)
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
学生文化(略)
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影响
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的影响
学生文化特征
具有过渡性
具有非正式性
具有多样性
具有互补性
是与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满足兴趣需要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概念(略)
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盈科而后进、不积跬步、“中心四周律”“头尾律”
方向性
启示:做到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两个阶段的对比
我国将身心发展阶段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时期。
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者“心理断乳期”
启示:不能搞一刀切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机不同度:同一方面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均衡
不同机不同步: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启示: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身互补:眼睛先天失明,耳朵听力好
身心互补:患疾病的人,有顽强的意志
启示:注意结合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男女差异
个别差异
启示:教育要因材施教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强调遗传)
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外需要
代表人物
口诀:卢柏弗有四个“尔”子——格(格塞尔)高(高尔登)霍(霍尔)威(威尔逊)猛(孟)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自然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登“优生学代表人”
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
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其他
苏格拉底(产婆术,引导自己出来)
董仲舒(性三品说)
局限性
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的作用
外铄论
观点: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
口诀:外出 欧 (欧文)洲 寻(荀子)洛(洛克)华生(斯金纳)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无论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各种类型的人”
欧文“性格形成说”“人的性格不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外力为他形成的。”
其他:墨子(人性素丝说)
二因素论(辐合论)
观点: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
代表人物:
斯特恩
吴伟士“相乘说”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记忆技巧:遗主育境
(一)遗传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其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遗传决定论
高尔登《遗传的天才》
董仲舒:性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
(二)环境
概念
泛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
大众传媒
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三)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口诀:三有教师控制因素,影响学生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三有)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教师)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控制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影响)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秒记口诀:归家寄腌菜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时有条件的
(1)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
内因
遗传
可能性
主观能动性
决定、动力
外因
环境
可能—现实
教育
主导(有条件)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略)
1教育能够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