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教育学)
教育学中的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从教育目的概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三个方面来介绍,是教育学里的重点知识。
编辑于2021-07-18 23:32:02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略)
关键词:核心、总要求、归宿、方向、灵魂、理想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如,望子成龙
侠义
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如,师范——教师
(二)教育目的的特征(略)
1.宏观性(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
2.预期性(指向未来)
3.强制性(必须执行)
4.时代性(不同点)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略)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和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
教育目的(只)
培养什么人——质量、规格(生产力决定)
为谁培养人——社会价值(政治决定)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只)
培养什么人——质量、规格(生产力决定)
为谁培养人——社会价值(政治决定)
为谁服务——社会主义、人民
怎样培养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法)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判、单)
1.教育目的——国家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对培养人的总要求。
特征:普遍性、抽象性、宏观
2.培养目标——学校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特殊(针对特殊的人)
3.课程目标——学科
4.教学目标——教师
最微观
可操作性强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略)(单)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导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维持教育活动,正确发展)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衡量教育质量和标准)
4.补充:选择、激励作用
(六)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
托马斯.阿奎那
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关键词:精神、灵魂
2.社会本位论
口诀:纳巴梁社会孔赫柏拉涂普/斯(斯宾塞)一斯(凯兴斯)涂(涂尔干)图尔(赫尔巴特)德(孔德)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其他人
凯兴斯泰纳
斯宾塞
孔子
巴格莱(课程论:属要素主义,知识中心)
梁启超
诺笃尔普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3.个人本位论
口诀:一禄罗(洛)梭无人裴钦克
代表人物
卢梭
罗杰斯
福禄贝尔(世界幼教之父)
裴斯泰洛齐
其他
提倡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都是个人本位论,如卢梭,夸美纽斯,如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
洛克(绅士教育)
慕台梭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赫钦斯(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时代中都是一样的,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夸美纽斯(班级百科循自然)
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帕克
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
4.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目的:教育过程本身
5.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
6.生活本位论:斯宾塞(准备生活)vs杜威(适应生活)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略)
曾多次规定过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但精神内核一致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一个法定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实施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在的教育目的)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略)
(1)培养劳动者
(2)要求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三)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略)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的教育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质,但属于客观
(4)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实现
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略)
1.德育(统率和灵魂)贯穿其他四育
2.智育(前提和智力支持)
3.体育(重要物质基础)
4.美育(动机作用)
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其他四育)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所倡导的指导思想,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1.素质教育的概念(略)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自然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文化素质
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略)(单)
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1)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
(3)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区别标志)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略)(单)
(1)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2)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3)素质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限于学校)
(4)素质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5)素质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略)
5.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略)
1.素质教育不要尖子生
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