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研究笔记,本导图记录了从理论假设、研究方法和近期应用等展开,是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一。
第二章 注视偏好 婴儿从出生时便具有知觉基本形状的能力,导图包含理论假设,方法和结论等。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包括理论假设、方法及参与者、结果和讨论、批评与后续研究、近期应用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背景
如何广义的看待人性
即什么因素使你变成了现在的你
20世纪后半叶,心理学领域被行为主义的人性理论统治
行为主义认为是环境和刺激及随后反应的结果
经验是人性塑造的基本因素或唯一因素
遗传和生物因素普遍不会被人们直接察觉到
基因决定人格塑造有些宿命论的味道,且无法提现人的自由意志
为什么人们支持环境因素的解释
本研究是托马斯.鲍查德,戴维.莱肯及其助手在明尼苏达大学完成的论文
该研究意在检验基因在决定人的心里品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试图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人的行为和人格中的遗传影响(先天)和环境影响(后天)加以分离
理论假设
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将他们抚养成人
同卵双胞胎就具有完全一致的遗传结构
研究团队找到了56对分开养鱼的同卵双胞胎(MZA),他们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
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一起长大的同卵双胞胎(MZT)进行比较
方法
参与者
所有双胞胎在参加研究之前均经过检测以确保他们确实是同卵双胞胎
获得足够多的资料
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能想象到的每个维度
完成4种人格特质量表,3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及两项智力测试
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家庭背景的相似性
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及测量他们对养父母教养方式的感受
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性生活史等三次访谈
结果
相似程度用r表示,数值越大,相似程度就越高
逻辑假设:若个体的差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则在相同环境下成长起来并共同养育的同卵双胞胎与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相比,前者的个体特征应该更加相似,但结果并非如此
MZA双胞胎和MTA双胞胎在每种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惊人的相似
讨论及研究发现的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
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特质的人,即使分开抚养且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仅在外表上即为相似,而且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的一致
在相同条件下养育的同卵双胞胎,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似乎很小
数据证明
既然遗传决定了大部分,那么还有什么必要提高教育,有什么必要成为好家长呢?研究者对于这种问题的解释
虽然IQ差异中的70%要归因于先天的基因不同,但仍然有30%可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鲍查德和莱肯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即此消彼长
并非环境影响着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由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人的遗传倾向塑造着周围环境。比如有些孩子情感更加丰富,使得他们能以恰当的形式回应父母的情感行为,从而强化了父母的行为。
批评及相关研究
后续研究
后续研究发现,基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对职业的选择,甚至当各种职业对身体的要求保持恒定时,在人们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和职业道德方面仍然大约有30%的变化缘于遗传因素
另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外倾--内倾、神经质和责任心等特性上的差异,更多地(65%)要以遗传差异而非环境因素来解释
批评
有些评论家称,这些研究并没有尽可能完整地公布他们的研究数据,因此,不能片面地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有人认为实验者的其中一个假设有问题:共同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生活环境是相同的。他们认为即使生活在同一抚养条件下,环境也有可能不同。
近期应用
有些新研究已经将人的复杂特性和行为,比如爱情、离婚、和死亡作为研究对象
鲍查德和莱肯的研究被应用到人类克隆问题的哲学讨论上
另一项独立研究探讨了同卵双胞胎和克隆问题,研究者发现,同卵双生子很少考虑自己是同卵双生子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