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德育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思维导图根据教师招聘+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07-23 04:29:45如何准备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根据粉笔课堂的教师招聘课程,归纳整理了下图笔记,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涉及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四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思维导图根据教师招聘+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的思维导图快收好!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本思维导图是作者根据教育学+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得来的,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如何准备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根据粉笔课堂的教师招聘课程,归纳整理了下图笔记,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涉及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四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思维导图根据教师招聘+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的思维导图快收好!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本思维导图是作者根据教育学+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得来的,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第八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
广义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马列主义)、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补充
我国小学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和关键是 道德教育
中小学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 教学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包括: 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狭义
学校德育
道德教育
德育的性质
决定因素:经济基础
具体性质
历史性:古今不同
阶级性:不同阶级利益不同
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继承性:古今相同
口诀:历劫会成仙
德育的功能
个体性功能
地位:基本功能
表现
生存
发展
享用:最高境界
社会性功能
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
教育性功能
通过德育保证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补充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道德理想教育的激励功能;道德原则教育的指导功能;道德规则教育的约束功能
德育的内容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时代特征与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文化传统——制约作用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主要内容
政治教育(宏观立场)、思想(正确的三观)、道德(核心与基础)、民主法治(知法懂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生活、择业)
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永恒主题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原则的核心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包括: 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
德育意义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道德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他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作用
工作重点
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节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施加教育影响 促进其品德发展
实质
社会思想道德规范→个体思想品德;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性质:品德形成是单边活动(自我发展);德育是双边活动
影响因素:品德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结果:品德形成可与社会一致,也可不一致;德育必须一致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影响(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即是德育主体又是德育客体的是受教育者
德育过程的矛盾
基本矛盾、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最应处理好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矛盾: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动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提高的过程
知是基础、核心;情是内部动力;意是精神力量;行关键,也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答应了不迟到又做不到是意志的问题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德育过程的基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现了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持之以恒)
原因
口诀:脚趾长毛
实质
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口诀: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集体才有尊严
①导向性原则
理想性和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疏导原则
含义: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名言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贯彻要求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不能讽刺学生)
口诀:明导因善扬正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含义:尊重、信赖+严格
名言
马卡连科: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王阳明: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罗森塔尔效应
马卡连柯提出的
《教育诗》;流浪儿;集体/平行主义教育
④知行统一
含义:言行一致
名言:
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始吾于人也,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力行而近乎仁
墨子: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朱熹: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贯彻要求(简答)
教育者以身作则
⑤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含义:正面+约束
贯彻要求
健全制度和守则
名言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夸美纽斯
要教育孩子懂得是非当然也得有些纪律——撒切尔夫人
⑥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含义:学校+家庭+社会
例子
爹打娘护
5(学校学习)+2(休息)=0(知识全忘了)
⑦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原则)
含义:通过优点,克服缺点(长善救失)
名言
《学记》:学者有有四失,教者必知。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
贯彻要求(简答)
一分为二的观点
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⑧因材施教
含义:针对每个人特点
名言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
夫子施教各因其材——朱熹
⑨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
含义:集体+个人
名言
马卡连科: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的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
马卡连柯: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错题补充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德育方法(单选、多选、简答) 口诀:说实情,评世道
①说理教育法
摆事实、讲道理
包括 语言文字说服(报告、谈话、讨论) 和 事实说服(参观)
②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
典范:伟人、名人 示范:家长、教师 典型:优秀学生
名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
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要求
选好,敬慕之情,调节行为
③实际锻炼法
练习、参加实践活动
常规训练:练习(礼貌训练)
实践锻炼: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精神相一致
④情感陶冶教育法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人格感化、环境熏陶、艺术陶冶
例子
孟母三迁
仁言不如仁声(音乐)之入人深也
⑤道德修养法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基本方式
立志
反思:吾日三省吾身
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箴言:座右铭
慎独
⑥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⑦角色扮演法
体现了德育过程中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途径(简 答) 口诀:一教二班三活动
①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手段
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校外活动
④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⑤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⑥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德育方法概念
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德育方法
第五节 德育模式(客观题)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地位:当代流传最广范,占主导地位的学说
重点:培养道德认知、判断力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并强调道德两难问题的运用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费尔
《生命线》丛书
主要主张: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坚持性善论。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他人
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张:观察学习、道德行为
注重行为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主要主张:学会选择、价值观教育(老师帮助选择)
集体教育模式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
马卡流诗集
主要主张:集体+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