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如何准备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根据粉笔课堂的教师招聘课程,归纳整理了下图笔记,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涉及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四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编辑于2019-07-25 10:01:13如何准备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根据粉笔课堂的教师招聘课程,归纳整理了下图笔记,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涉及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四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思维导图根据教师招聘+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的思维导图快收好!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本思维导图是作者根据教育学+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得来的,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如何准备教师招聘笔试面试?根据粉笔课堂的教师招聘课程,归纳整理了下图笔记,分享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涉及班级与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培养、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四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思维导图根据教师招聘+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干货满满,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的思维导图快收好!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本思维导图是作者根据教育学+粉笔课堂笔记+错题总结整理得来的,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个赞哦!
第九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
班级概述
班级
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
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爱啦死不死)
班级授课制最早萌芽于
昆体良
最早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
含义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划分标准:年龄、知识程度、师生比例
班级成员主要是通过交往来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 (不是学习)
补充: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削弱(√)
良好的情感 是实现班级管理的 基础
班级地位
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
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
班级功能
社会化功能
社会
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最高目的)
满足需要(满足归属与爱的层次)
诊断(发现问题)
矫正(解决问题)
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首要原则)
目标一致
有利于身心发展
班级管理
含义
班主任、动态过程(持续不断关注)、全面发展(根本目的、最终目标)
班级管理是以 班主任为主导(班级共同目标、学生干部、学生为主导都是错的),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活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功能
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功能
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最终目标、重要功能
补充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个很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班集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谐发展的平台,这体现了良好的班集体的发展功能。
班级管理的目标 (简答)
①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
②文化共同体(班级文化)
③精神共同体(共同追求)
④伦理共同体(道德共同体)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核心
班级组织建设的 首要原则 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
班级制度管理
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班级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班级活动管理
班级管理的原则(简答) 口诀:主科整治
科学性
规律
民主性
学生参与
自觉性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整体性
协调多方教育力量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班主任通过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平行管理
代表人物:马卡连柯
通过集体管理个人,通过个人管理集体
民主管理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如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等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是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代表人物:德鲁克(美国)
总体目标——子目标——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目标分解(核心)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很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管理
班级文化的特点
教育性、凝聚性、制约性、自主性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行为文化
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班级管理的实质
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开发
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的发展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存在问题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策略
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级危机管理的过程
危机预设、危机防范、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善后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多选题)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版本一
组建阶段
形式上在一起(靠班主任管理) 考验班主任能力的关键期
核心形成阶段
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班干部管理)
发展阶段
初步形成了舆论与班风 (主要学生自我管理)
成熟阶段
最终形成舆论班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版本二
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班主任管理为主 (考验班主任能力的关键期)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班干部管理为主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学生自我管理
一个好的班集体特征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方向和动力、班级形成的基础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政策秩序
班主任刚接手一个班级,首先做好这项工作
当班主任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要做好的是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级的组织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标志班集体形成、判断一个班级好坏的依据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概念
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集体——组织者、教育者
学生——指导者
人际关系——任课教师、家庭、社会、学校领导
班主任的影响力
职权影响力
个性影响力
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领导方式
最常用的两种领导方式:“教学中心”、“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班主任的 工作内容和方法
常规工作(简答) (最经常、琐碎的工作)
了解和研究学生
观察法——最常见,最基本、谈话法、书面材料作品分析法(作业)、调查访问
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组织和培养良好班级体 (中心环节)
是一种 教育因素
建立学生档案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
种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 主题班会(最重要、主要形式)——主题、内容、形式(三因素)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树立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学校、家庭、社会
操行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操行评定以《学生守则》为依据
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补充
补充:班主任的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是对学生进行 品德教育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偶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口诀(有客官叫李可) 一、教育性原则 二、客观性原则 三、有效性原则 四、可接受性原则 五、冷处理原则
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沉着冷静面对
机智果断应对
公平民主处理
善于总结引导
口诀:积善成功
个别教育
优等生
特点:品学兼优
要求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中等生
特点:表现平平
表现
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要求
重视中等生
后进生
特点:暂时落后
要求
有恒心才发光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对后进生教育要持之以恒
因为教学要因材施教,所以要用不同态度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
个别教育不是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全体学生的教(√)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首要任务/中心工作/工作的中心环节
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最为经常性的工作/工作的重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节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堂教学之外
学校组织/校外机构组织
课外活动的主体是 学生
教师处于 启发指导 地位
正规 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联系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是相互配合的
可以互相补充
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区别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课外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单选(例子)
学科活动(主体活动、与课堂教学连接最为紧密)、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两社两科文体课
科技活动:举办科技讲座、成立无线电小组、航模小组、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五小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多选)
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形式的多样性
活动组织的自主性
活动方法的实践性
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
根据活动机能
接受性活动(讲座、报告、阅读) 创造性活动(科技制作、制作练习等) 训练性活动(文娱、体育训练等)
三结合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实施课外活动的最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的兴趣
家校协调的方式
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班级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