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3
根据叶蜚声、徐通锵版本的语言学纲要对该书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重要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方便中国语言文学大类的学生背诵记忆。
编辑于2024-03-20 11:11:35语言学纲要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词汇和词义
词和词汇
基本词: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全民常用,即基本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阶级、阶层、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这是所有基本词汇都具有的特点。②稳固性,基本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词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稳定的,很少变化。③能产性,基本词具有非常强的构成新词的能力,一些常用的基本词往往能同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数十、数百个词,有些基本词汇不具备构词能力,如语气词、介词等虚词,但它们具有全民常用性,所以仍然是基本词
基本词的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的普遍性、全民性特点,就必然要求基本词保持相对稳定性。基本词具备了全民性与稳定性的特点,人们在构造新词时自然又把它作为首选材料,因为用人们熟悉的基本词来构成新词,更容易得到承认,推广开来。这样一来,基本词又具有了能产性的特点;而基本词的能产性特征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其全民性、稳定性的特点。这样三个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使得基本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词的词汇意义
词义可分为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附加色彩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附加色彩主要分感情色彩意义和语体色彩意义,前者指人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态度,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例如”牺牲”表示褒义,”完蛋”表示贬义,”死亡”表示中性的意义,不分褒贬;后者指词经常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所形成的风格色彩,主要可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老婆”、”妻子”多用于口语,显得随意自然,”夫人”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文雅。理解词义,除了要掌握理性意义之外,也要注意附加色彩意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
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
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同义关系
同义词是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同义词的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有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②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情感色彩不同,有褒贬意义之分;或者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③搭配功能不同
反义关系
意义相反的词叫作反义词。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两个对立的方面。一个词根据它表达的不同意义,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的作用,可利用它来揭示矛盾,突出对立面。词义所概括的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它们是对立的统一。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多;而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词义是成系统的,词义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不具有语音形式,常常用二分的标记方法表示,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词义间的关系。
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叫作语义场。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了词义的结构系统性。抽取不同的共同语义特征就会构成不同的义场,会有层级关系或交叉关系。属于下级义场的词一定也属于上级义场。
句义
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认识词语搭配组合的条件。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的搭配一方面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的实际关系的制约。现实现象中不存在的关系,表达这些现象的词语除描写幻想或想象及其他特殊的情景外,一般也不可能搭配使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词语搭配条件呈现不同的特点,如汉语普通话”吃”的搭配对象只限于固体食物,方言中则还可以是流体食物(如吃水、吃酒),甚至气体(吃烟、吃西北风)
词语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惯用法”。
例如:汉语中”漂亮”既可以用于形容男性,也可以用于形容女性,而”美丽”则不能用于形容男性
词语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词语除了理性意义之外,通常还带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附加色彩,搭配时不但要求理性意义能搭配,并且要求附加色彩也要恰当,宜根据特定语境的表达需要去选择使用。修辞效果的需要,除了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的恰当之外,还在表达的含蓄、强调、生动等方面对词语搭配提出要求
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根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像关系得出的。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即”动——名关系”)关系类型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语法上合乎语法结构规则,语义上合乎语义结构规则,这样的句子才有可能作为人类经验的映像。
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句法语义结构所提供的人类经验映像必须要跟说话者和”说话时空”相关联,才能表达”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通过”说话者、说话地、说话时”相关的语义范畴及其表达来实现,即人称、时、指示、语气和情态
人称——说话者,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人称代词
时——说话时,如过去/现在/将来
指示——说话者位置,如这/那
语气——句子的言语交际作用,如陈述/疑问/祈使
情态——说话者对所言的主观态度,主要由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或”我认为/我相信/我肯定/我确信”等小句来体现
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蕴涵——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的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句义之间真值的两种重要关系有:
语用
语境与语境义
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首先指话语的物理语境,又叫”言谈现场”,指话语的说话者/受话者、说话当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还包括话语语境,指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最后还包括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话题和说明
”话题”是指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最常见的话题的句法表现有两种,一种是用专门的虚词来标记,如日语;一种是用句子中特定的位置来标记,如汉语。
话题和说明的定义与话题的有定性
话题的句法表现
话题的意义
话题的关联与篇章话题
话题与施事
话题与主语
焦点和预设
说话者希望受话者特别关注的新消息,也即句子的焦点,一定会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标示出来。
在会话中,焦点通过语调重音标示出来
焦点还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现出来
在有些语言中,焦点用专门的句法虚化成分来标示
预设和焦点,对于语境中的信息传递至关重要
上一节有语义学中有关预设的研究。那是作为句义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
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日常生活中的言内意外
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常识的推理。而根据推理可以导出的信息就不必在话语中出现,则是语用学中所说的”会话合作原则”在起作用。另外,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得体原则也在日常会话中起作用
文学作品的言内意外
在文学的创作与欣赏中,"言外之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的创作经验,那些微妙的艺术技巧,很难用话语传达给别人,需要读者自己从诗人的作品中去细细体会,用自己的经验和社会文化知识去补充。
言语行为
人们说出的话不仅仅是人类经验的映像(句义),也不仅仅是特定说话者对人类经验的具体认知,它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言语交际行为本身也构成新的人类经验,与现实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现象、事件有着“行为——效力“的关联。这些事语言在另一层次上的意义。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言内行为:指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
言外行为:指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说话人说出话语后达到的结果
在这三个环节中,言语行为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很多情况下,言语行为就是指言外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通常为字面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是非字面的意义具有的行为功能。间接言语行为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要符合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使说话者语气更委婉,从而维系听话者和说话者之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第四章:语法
语法和语法单位
语法结构是有规则的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规则,是语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与一种语言之中,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存在,说这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说出谁也听不懂的话来。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要特别注意语素涉及的几个概念
《马氏文通》是1898年马建忠先生参阅西洋语法所撰的一部语法学著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诞生。全书共十章,总论一章,八章写词法,只有一章是关于句法的,带有很深的模仿痕迹。
组合规则
现实的
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单纯词与合成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构成单纯词的语素都是也只能是词根语素。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语素的性质,合成词有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一类是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词,叫作复合词;一类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构成的词,成为派生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一般在词首或词的后面
划分词类的标准有
①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即形态标准
②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即意义标准
③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即分布标准。功能分布的标准最具普遍性,而且是反映词类聚合关系本质的特征,是词类的本质属性。
词根和词干的区别
①词根是词汇词或词位词的构成成分,是构词法的概念,与词缀相对;词干是构形法的概念,与词尾、词头、词嵌等相对,是语法词的构成成分。
②词根都是由语素或语素列充任的,而词干都是由包含词根的词汇或词位次充任的
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词缀是词汇词或词位次的构成成分,是构词法的概念,与词根相对;词尾是构形法的概念,与词干相对,是语法词的构成成分
词缀本身不一定有意义,但附加在词根上之后可以使构成的词在体上增加一些新的词汇意义,比如”尖——尖子”。词尾本身就含有语法意义,添加在词干之后构成的语法词增加了特定的语法范畴意义,比如”孩子——孩子们”、”worker——workers”。
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根据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看,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只有五种,即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两者互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
自由词组是严格按照句法——语义规则根据表达需要临时构成的词语组合。固定词组是形式上像词组但功能上类似于词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两者的区别如下
①从来源上看,自由词组是根据需要临时构成的,而固定词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②从功能上看,固定词组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词完全一样,相当于一个词,也没有必要再进行切分,而自由词组本身不仅可以切分出词,还可以切分出低一层级的自由词组乃至固定词组。而固定词组内是决不能内含自由词组或固定词组的。
③从可离散性角度看,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但自由词组可以。
④从习得的角度看,自由词组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交际有需要,马上就能按照语法规则把有关的词组织起来;但固定词组则是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或者寓言的概括,必须像词一样一个个地学习记忆。
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的区别
组合的层次性
语言中的句子,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用了多少个词,它们的组合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词组成句子,不外乎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几种结构类型,简单的句子,用一两种结构类型;复杂的句子,用多种结构类型。句子的每一层次都是由两个次一层次的单位组合起来的,这些组成更大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分析词组或句子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词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还要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如果谓语动词前面有修饰语,后面有宾语,例如”必须学习英语”这个词组,怎么划分层次呢?是先划为偏正还是先划为述宾呢?我们提倡先划为偏正,然后再划为述宾,前面如果有多个不是并列性质的修饰成分,要分别在不同层次划分出去
如果词组是个歧义词组,就要通过分析把不同的意思显示出来。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热爱人民的好总理、热爱人民的解放军等
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
一般掌握:组合的递归性,语法基本结构类型可以层层嵌套,扩展,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语法结构的递归性,可以套用有限的规则造出许许多多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来,如”他拍的电影我知道人人都喜欢看”这个句子先后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了四次主谓结构
聚合规则
词类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例如”书”可以作宾语,是名词;”打”可以作谓语,是动词。相同词类语法功能都近似,可以替换而不会改变语言的结构特点。所以词类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聚合群,同一词类的词都具有聚合关系。例如表示事物观念名称的词,我们叫它为名词,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汉语中如此,英语中也是如此。
从是否能独立充任句法结构成分的角度来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词法手段:重叠、轻重音、词形变化
形态
形态是指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否则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这样就对词形变化提出了要求,非变不可。词形变化是个广义概念,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几个方面
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比如英语形容词bad(坏的)的语法意义是原级,worse的语法意义是比较级,worst的语法意义是最高级,把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作”级”,这里的级就是语法范畴,是对形容词几种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性称呼。所以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具有上下义关系,语法意义隶属于语法范畴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语法范畴内容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每一类包含的基本类别,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英语动词的人称范畴不完全
汉语动词没有人称的范畴
汉语和现代英语都没有性的范畴
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身,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人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循的某种语感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语法形式:能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叫作语法手段
由词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范畴;句法范畴是由结构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
变换
变换和句型
按照语法规则造出来的句子在语法格式上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句子的格式可以有各种关系。
句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每一个句型内部还可以细分,如陈述句又可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这些句子类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间可以变换。如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常见的是在表否定的词前面加否定词”不”或”没”
变换和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如:”小猫偷吃了鱼”。根据这个句子我们可以分别变换成”鱼被小猫偷吃了””猫把鱼偷吃了””鱼小猫偷吃了”等,这些句子都与例句表示统一意义结构。这种变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习语言的人可以利用它来扩大练习造句的范围,掌握成套的句式;使用语言的人也便于在有变换关系的句式中挑选合适的句式,提高表达的技能。
变换和句法多义
变换还可以区分同一个句式所表达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解决多义句式的问题。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这一句可以有两种理解:①”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②”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变换不但能辨析歧义的结构,还能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在组合上还是聚合上都能把语法分析往深处推进一步。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按语法结构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如汉语、壮语;屈折语,如俄语、德语;黏着语,如日语、朝鲜语;复综语,如美诺米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