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武忠祥课程学习笔记,参考老师课程讲解的笔记;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非常好用~适用于考试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三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含义
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两层含义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一元性
在同一条件下,对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皇帝的新衣P32
注意
真理不是客观事物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真理的主体是主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个真理的双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
含义
真理的无条件,绝对的
特点
主客观统一(正确认识)
任何真理必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可知论
人类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相对真理
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程度、条件),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绝对/相对真理关系(对立统一)
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相互连续,相互包含
辩证转化
体现人的认识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有限性(相对性) 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两种错误倾向
绝对主义(不与时俱进)
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相对真理而否认绝对真理,表现为诡辩论和怀疑主义
真理与价值
区别
内涵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价值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 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真理:客观性、绝对性(主客观相符)、相对性(一定条件下)
价值:主体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客体不同方面的价值)
价值评价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不是孤立地评价客体)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实践
本质、基本结构、基本特征、基本类型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性活动
人:主体 能动地:有意识 改造世界:目的
分化和统一(桥梁)
使物质世界分化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历史前提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基本结构
主体<-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客体
主体(自主性、能动性)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能力
自然能力(劳动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
非知识性因素(意志力)
客体
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系统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延伸和扩展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物质性工具系统(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
人的耳朵不是中介系统
一定实践目的的设定下,实践主体去操作实践中介来改造实践客体
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行动-付诸于实际行动)
自觉能动性(意识指导、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性(前人OR过去实践的基础)
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的一种新的实践形式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P29便利贴)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
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例:技术上的需要(实践的发展)——推动科学前进(认识的发展)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做实验(实践),得到数据,我们对数据进行推理验算,收获了知识(认识)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而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改造世界)比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的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
摹写性(反映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或摹写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创造性(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反映的特性与能动的特性不可分割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与实践
意识决定物质
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
认识路线
思想感觉——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
物——思想感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能动反映论/辩证(联系/发展)
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实践,不断联系其他事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直观反映论/一次反映论/所见即所得
脱离辩证法、脱离实践
直观、消极、被动反映
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直接性
局限性
认识不深刻,只反映了事物的表象和片面的、外部的联系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的关于事物本质的、全面的、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和有关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概念、推断和推理
抽象性、间接性
认识脱离现实
联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局限性不同
相互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割裂二者辩证统一关系
唯理论(教条主义)
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经验论(经验主义)
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人的情感、意志
作用(奥利给)
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实践与认识的 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认识的规律
认识的辩证过程P31便利贴
第一次飞跃(实践(感性认识)-认识(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真理))
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总过程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要与时俱进 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号
反复性,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