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这是一篇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小知识点。
编辑于2024-03-31 23:22:13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小知识点
源泉
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
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但不是唯一源泉)
土地不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但是它有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自发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实现)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商品交换-解决的唯一途径)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
本部门: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各部门:不同行业的所有企业-社会
劳动二重性理论——枢纽;
剩余价值理论
重要概念
劳动力与劳动
劳动力:人的劳动能力(体+脑)
劳动: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力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因和条件
两个基本条件(自由得、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者及其家属的衣食住行+劳动者学习费用(非资本家决定)
资本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生产关系(不是物)
虽然资本总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如工人劳动为企业赚了多少钱,工人劳动实际做了多少件产品等
各项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作用不同)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 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价值通过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生产出来的价值 = 劳动力价值 + 剩余价值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一次投入多次转移(如厂房、机器) 流动资本:一次投入一次转移(如原材料)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职能不同(采购-生产-销售)
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形态存在的资本
各种构成(易错)
技术构成
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数量)
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数值)
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若技术构成没有变化,则有机构成不存在(此时反映价值构成的变化) 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使资本价值构成发生变化,而不是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雇佣工人的劳动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m/v =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派生公式: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长度、增加劳动强度
社必劳动时间不变、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
相对剩余价值
缩短社必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不是资本家想减就减
社必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不同生产部门(不同行业)的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
实物补偿:企业从社会上采购了相关生产资料,需要做出东西(完成生产过程) 价值补偿:企业做出产品,要卖出去(资金回笼)
两个理论基本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
c+v+m(社会总价值)
c: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不变资本) v: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可变资本) m: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
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
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分,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实现条件
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内部各部门在生产规律和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多次资本循环-多周期)
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单周期)
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两个)
资本周转时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流动资本≠可变资本)
流动资本:一次投入一次转移(可包含原材料(劳动对象之一)、劳动力)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价值的资本
劳动价值理论
自然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私有制)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
交换、满足人们(别人、社会)某种需要、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有用性、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
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因素关系
对立:商品拥有者不可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统一: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基本概念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非个别)决定商品价值量
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强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使用价值量、价值量、社必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自然属性)
形成商品使用价值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工具))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脑)(社会属性)
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创造价值
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关系
对立
具体劳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关系、社会属性
统一
具体/抽象劳动在时空上是统一(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运动或两次运动)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
长期交换过程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基本职能
最基本
价值尺度:为商品定价,只需要观念的货币
柜台的价签只需写上数字,不用放上等额人民币
流通尺度:一手交钱一手交换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可不足值(关键:大家认不认可它值钱,而不需实际值多少—纸币)
贮藏手段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货币实质)
支付手段
先付OR后付(与流通尺度不同)
世界货币
前述各种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注意
货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纸币不是货币,只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