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哲学10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10讲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阶级性 +实践性
实事求是是精髓
1||| 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
2||| 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能动反映论
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 体现了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统一
实事求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5||| 包含着唯物主义 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原则: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路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群众史观
共产党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根本立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世界统一于物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价值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尺度
2. 世界的物质性和 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认识论】
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实际:认识主体的“认识对象”
现象本质
【本质】是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根据,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是通过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客观事物外部的特性和特征,是客观事物外在的、比较活动易变的方面。
形式内容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方式。
局部全局//部分整体
主流支流
偶然必然
【必然】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质或根据决定的、在变化中所具有的确定性联系。
【偶然】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非确定联系。
可能现实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当下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阶段或状态。
抽象的可能性——当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现实的可能性——当下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有无实现自身所必需的条件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事物发展自身所 [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普遍联系。
【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内部矛盾,是物质世界多样性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统一
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上,人不是消极被动的, 人的知识、理论、意志、行动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
调查基础上的研究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认识路线【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全部社会生活再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哲的核心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连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客体的直接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观性认识,以感觉经验 [感觉、知觉、表象] 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主体借助抽象思维 [概念、判断、推理] 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对客体的内在本质、整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通常以思想观念、理论体系的形式存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理性认识→→实践
条件
对于理论的现实需要
理论必须具体化
找到实现理论自身的主体性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
真理都标志着主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真理认识和把握总有局限的、相对的、不完全的
真理有其客观标准,即实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在实践活动中、在同谬误斗争中、在解放思想中】 发展真理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最基本的原则】
4.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 系统思维
【联系】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结构性【排列组合】、层次性、开放性【物质信息能量的传递交换】
【系统思维】在确认普遍联系的基础上,具体揭示对象的系统存在、系统联系及其规律的观点和方法。
5.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 创新思维
【发展】指事物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发展的方向性通过过程性体现出来。
【过程】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转化,或者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是否承认运动变化中存在着前进、上升和发展的趋势,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渐进性】事物在量上发生的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量变。
【飞跃性】事物在质上的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两端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
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量变幅度。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因为发展是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扬弃】
【扬弃】是指既克服、变革,又保留、继承。
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创新思维】依据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转变思维方式、突破思维定势,在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实现变革和创新,是唯物辩证法批判性、革命性的本质体现。
【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
【战略思维】是【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统一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全局局部、当前长远、重点非重点、挑战机遇、目标手段】
战略定力
6.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 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矛盾】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
空间上,处处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时间上,时时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 的矛盾
每一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每一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
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
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重点论
【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性质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 社会基本矛盾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产物与结果
个人活动往往产生相互冲突、相互交错的力量,融合为一个总平均数、总的合力,产生一个特定的历史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就是历史规律,即社会发展规律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
【生产力】就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社会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实际能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
生产力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劳动对象】是劳动对之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加工的人工物。
【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生产关系】①静态上,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构成;②动态上,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经济基础】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反映的是阶级或阶层的经济利益,核心是国家政权
【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8. 人民群众
9. 价值观和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具有客观性,“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誉者不能掩其丑”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个体性、多样性、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
【评价】【价值判断】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
人的活动有两个尺度,①外在尺度,物的尺度,真理尺度;②内在尺度、人的尺度、价值尺度;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们的实践之中。
10. 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