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先秦文学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期末复习考试必备。可以让你更快速更方便去了解学习。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综合素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部分,内容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行为,知识点突出且版面整洁,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综合素质中学职业理念部分,内容有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等,知识点突出且版面整洁,希望梳理的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反映了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文学的各种形式在语言文字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举例)
原始诗歌
形式
诗、乐、舞三位一体(《吕氏春秋·古乐》:所知最古的乐曲)
简单的、表意的和有节奏的呼声或叹息
内容: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还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原始散文
产生时间: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特点:简短、精炼,富于节奏和韵调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由巫到史
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男巫师):甲骨卜辞、《易》卦爻辞是主要载体
巫史不分,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
直接从事甲骨文字记录工作的人是最早的史官
史官逐渐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
贵族文学与士族文学
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是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小雅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士族兴起。文化知识向士族转移,私学开始发展兴盛
文献特征——综合性
商代到春秋
文献大多产生或用于各类仪式之中,或是巫史的其他职业性行为
商代“德”的观念,在周代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举例)
战国时期
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和关注社会政治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
文献常常文史哲综合一体,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并重
文学作品——成熟化
诗歌
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楚辞
楚文化(铁器、漆器、丝织品等)孕育了楚辞
楚地民风民俗民间曲调滋养了楚辞
《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影响了楚辞
与诗经一起奠定了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创作规范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夏商文学与宗教文化形态紧密相关
古《九歌》:夏传祭祀歌谣
商《诗经·商颂》五篇属于祭祀乐章
《周易》卦爻辞部分采用谣谚的形式,舍去其中“占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
巫史文化的昌盛促进了散文的发展
《商书》:商代完整的散文作品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礼乐文化
思想上
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的认同
具有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
宗教上:周人用天命观改造殷人的巫术宗教,迈出了从神治走向人治的第一步
政治上
通过大举分封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政治体制
推行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和周王朝的稳定
西周春秋文学
宗教巫术色彩减弱,历史意识空前发展,“史官文化”走向成熟
目光投向现实社会和人生,构建出种种不同的社会理想
精神和风格上呈现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的特点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时代背景
周天子名存实亡,礼乐制度奔溃,列国竞争
列国竞争选贤举能,激发了人们的进取心、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春秋以来文化知识下移、私学兴起,及至战国讲学授徒之风逐渐兴盛,各学说门派由此形成
诸子百家
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士人的文化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自主意识和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庄子:思想玄妙精微,文章内容充满奇思妙想(三言)
孟子:为人为文都极具气势
荀子:文章述理严密,善于譬喻,总体风格“浑厚”
纵横家:充分运用各种文学手法,语言具有煽动性
韩非子:论述势、法、术,显示功利主义倾向
影响
文集著述空前繁荣
散文艺术全面成熟
文体类型走向完备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的基本问题:目的和功用问题
《尚书·尧典》:“诗言志”
墨家文学思想
崇尚质朴
文章“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首次对“征引”进行了理论探讨
儒家文学思想
“兴观群怨”
内容和形式应当并重:中和之美
孟子:人格与文格应当联系密切
道家文学思想
自然:人类理想的极致
平淡:自然性情的极致
文学形式的平淡是以语言的平易为基本特征。语言是文学的手段,不是文学的目的
总结
儒家鼓励文学走向社会人生,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文学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在形式上推崇端庄雅正、温柔敦厚的风格,讲求规矩法度。
道家主张文学从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在宇宙自然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其内容主要表达由领悟自然而得到的欣喜。在形式上,道家文学既能表现为冲淡清幽的意境,又能表现为恣意放达的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