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这是一个关于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思维导图,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这是一个关于完美主义的思维导图,追求完美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百分之一的机会犯错误会导致百分之百的伤害我们的客户。
这是一个关于人格--普通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认知风格。
这是一个关于心理学 第三章的思维导图,描述了情绪、情感和意志等基本知识点。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含义
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度对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性质
四、心理学主要分支
普心,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心,教育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心, 人格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含义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 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或者自然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采用:
优点
1、适用范围较大
2、简便易行
3、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缺点
1、在自然条件下,观察的结果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
2、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有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 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3、受观察者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等主观影响, 即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实验法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
2、实验结果可重复、可检验
3、实验结果数量化指标明确
1、实验室实验,其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于被控制的环境中, 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2 、自然实验由于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测验法
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三个基本要求
1、简便省力,易于实行
2、种类多,灵活方便
3、标准化测量严谨可靠
4、结果量化程度高
5、有常模比较,便于对照。
1、易受经验文化的影响
2、间接测量,难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3、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4、成绩不反映过程
调查法
指针对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常用方式
问卷法:可以同时向多人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较省人力物力, 但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调查者也可能不认真作答,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晤谈法:不需要特殊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进行和掌握,但访谈 对象有限,被试容易受到主观和客观影响,而影响资料的真实性,另外,获取足够的资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要注意:取样要有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1、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2、涉及范围广,收集数据比较快。
1、不够严谨
2、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3、受研究者主观影响比较大
个案法
指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
能解释个体某些心理行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
通过个案法得出的对某人的研究结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人。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I. 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弟子)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派
研究对象:意识、意识经验
采用方法:内省法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 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即意识或心理的结构)
即研究意识或心理的结构
II. 机能主义心理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对象:意识流--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
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而非结构
III.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 华生。 于1913年 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20世纪 20年代--50年代 “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研究对象: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研究刺激与行为的联结关系,提出“刺激—反应”(S-R)行为公式
研究方法:反对内省,采用实验法客观研究
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IV. 格式塔心理学
兴起于 20世纪 德国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Gestalt “整体”。认为心理(意识)是一个整体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的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优于部分并制约部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型”,即对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V. 精神分析心理学
又称为“弗洛伊德主义”。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病学家
重视对异常行为和无意识的研究
人的欲望(特别是性欲)和动机 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行为。
把意识分为: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西方心理学第二势力”
VI. 认知主义心理学
20世纪 50年代后迅速发展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瑞士 皮亚杰是代表人物。 以1967年 奈塞尔 《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 加涅,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
VII.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 50 60年代 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研究人格发展,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不是受无意识趋势的野兽。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和 潜能的实现。
“西方心理学第三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