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6.3德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这是一个关于6.3德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知识点系统且全面,希望对大家有用。
有两页。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伦理学为教育指明目的,心理学指出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
这是一个关于8.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图,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德国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初等国民教育的兴起
德国是较早将教育权从教会转移到世俗政权的国家。
早在16世纪后半期,威登堡、萨克森等邦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要求进行义务教育。
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普通学校章程》,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对家长罚金。
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
1794年,普鲁士《民法》,学校事务最终决定权在政府手中:规定了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各方面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德国免费初等义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19世纪后,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加速,19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走在欧美国家的前列。
巴西多与泛爱学校
简介
巴西多创立,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
内容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教育内容:德育、体育、劳动教育: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注重实物教学,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教育方法: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评价
传播资产阶级进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的作用。
过于注重儿童的自由而受到了后来赫尔巴特等人的批评。
实科中学
18世纪初,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实科中学在德国出现。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和经济学科实科中学”-欧洲最早的实科中学之一。
性质
既有普通教育性质,又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科学,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
兼具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能够直接反映经济生产和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更接近社会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更鲜明的现代中等学校的性质。
更大的开放性,利于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进入19世纪后,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重要类型
高等教育: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定
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实践所产生的世界影响和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紧密相连。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为国家长远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前景。
特色
聘请名师:聘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到校任教,提高柏林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声望
办学自由:自由自治、学术自由、教师和学生有研究和学习的自由
反对古典:反对古典语学校和古典专科学校
科研能力:重视学术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在神学院、医学院、哲学院、法学院
教学方法学生以教授为中心,组建研究室,研究教授提出来的种种疑问。
柏林大学成为了德国艺术和科学的中心;
柏林大学实现了振兴德国的愿望;
柏林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极大影响了欧美国家的现代化
大学建设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高等教育与自由自治结合;
充分展示柏林大学的新研究成果,使其成为科学与艺术的中心;
聘请高学术造诣的人任教;
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研究能力
社会影响
不仅振兴了德国经济,还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也为北大改革提供了启示
对中国的启示
扩大学校自主权,坚持学术自由;
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其思想受裴斯泰洛齐的熏陶,被尊称为“德意志教师的教师”。也为誉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教育目的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激发真善美,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和谐发展。
使和谐发展有了新定义:和谐发展不仅针对个人而言,而是针对全人类;和谐发展不仅针对身体,也要针对精神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包括:天资、教育、自由自主
天资是个人能力的胚胎,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是造就公民的必要手段,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
自由自主若被重视,就能与天资、教育共同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教学论
第斯多惠认为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不可割裂,良好的教学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 使其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原则
遵循自然
教学应该遵循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
遵循文化
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中,因此教育应包括 全部现代文化。
遵循连续性与彻底性
教师应该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学习与年龄相符的知识,以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认清事物本质。
遵循直观性
人的智力发展是从观察外部世界开始的,人的感觉建立在直观的 基础之上。因此教学应该遵循从直观到思维,从具体到抽象。
论教师
第斯多惠提出尊师重教并对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教师应有良好的教育素养和教学技能
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
自我教育是教师的必备技能
第斯多惠极大的推动了德国教育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与落后的旧式学校作斗争,极大的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三轨学制
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
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
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中学。
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
1892年对中等教育改革,减少古典学科,增加现 代语言和自然科学课程。
增设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实科中学:自然科学和数学。
文实中学:现代外国语。
文法中学。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通过《魏玛宪法》规定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战”后德国民主化的要求。
主张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四年制初等学校,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对德国现代教育由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倾向。
《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
在初等教育阶段,建议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
在中等教育阶段,设置三种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分别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既保留了德国传统的等级性特征,又适应了“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劳动分工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和档次的不同要求,激发儿童个性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