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总结归纳了包括马工程版,李福顺,央美美术系,薄松年等书籍版本,全面地概括了中国史前美术,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介绍了打制石器的出现,以及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彩陶文化的发达。它强调了艺术与实用的结合,以及新石器时代美术品的主要门类是彩陶文化。详细分类了彩陶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半坡炎型、石岭下炎型、马家窑型等,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形状、装饰风格以及分布区域。半坡炎型彩陶以其黑彩装饰和动物图案(特别是鱼纹)为特色;石岭下炎型彩陶则以其简洁的构图和丰富的纹样著称。
编辑于2024-05-11 16:37:15史前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最早的人工制品) (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球状器、两端刃器) (单项打击法、交互打击法) (北方“石片石器”南方“砾石石器”石器形态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
概述
北方石器多见“石片石器”,器物加工相对精细,器形较小。 南方的石器多为“砾石石器”,即用河卵石直接加工。器形相对较大。 不同区域的差异显示出人们的活动多是适应性生存的行为,石器的形态更多地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
丁村大三棱尖状器
距今约7万年,长15厘米,山西襄汾丁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外轮廓基本对称,上部粗大、厚实,易于把握,端部锋利、突出,易于攻击,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已具有一定的美感。
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采用间接打击法生产细石叶,或使用压制法修制工具或武器。有的镶嵌在骨、木器中用作锋刃,其形状更为规整。 距今约2.4万年—1.6万年 山西沁水下川出土
装饰品
峙峪石墨装饰品(最古老的装饰品)
距今约2万年前,该物品呈扁平椭团形,大小似鹅蛋,中央穿孔,可系绳佩挂。 峙峪文化的石器 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
刻纹鹿角(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
1987年于河北兴隆出土,距今约为13000年,是已知最早的刻画艺术品。用阴刻线条构成三组图案:第一组由直线、斜线纹组成;第二组由相互平行的密集曲线组成,似绹(táo)索花纹;第三组为四组密集曲线构成具有对称性的图案。刻纹染成红色,其意义应该与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新石器时代
聚落、建筑 (建筑艺术的萌生时期)
黄河流域、北方地区: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木骨泥墙 长江流域、南方地区: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木料 可以看作是先民创造的最大体量的空间性“作品”
环壕聚落、近水高台地、中心广场、分组房屋环绕一座大房子、窑厂墓地与居住区分开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秦安大地湾等仰韶文化
土筑或石头砌筑的城址 (中国最早出现的大型城址)
湖南澧(lǐ)城头山圆形城址
年代最早城址,距今6000年
良渚古城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干栏式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采用了早期榫卯结果)
公共墓地 (挖坑土葬的传统开启,确立了中国墓葬的基本特征)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 仰韶文化
蚌壳摆塑龙虎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古墓,龙长1.78米,虎长1.35米,作为墓主权威的象征,是中国墓室装饰的开端。其中龙的形体特征已与后世的龙相近,体态修长,曲颈昂首,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造型最大的龙图形,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山东临朐(qú)西朱封龙山时期
首次发现棺椁组合
陶器
(中期:泥条盘筑、圈筑,红陶为主要色调) (晚期:普遍使用陶轮修整技术,红陶主流,黑陶灰陶逐步增加)
彩陶
彩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彩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等几种类型。
仰韶文化
半坡(黑彩为主)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红陶,西安半坡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 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尖顶饰物,耳旁出双鱼,嘴边衔着俩鱼,这种人面图案或与大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必定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信仰或崇拜有关,但对具体含义的解释,则各不相同,或曰崇拜鱼图腾说,或曰祈求捕鱼丰收说,或曰祈求生殖繁荣的祝福说。 作品看出中国文化的象征性,体现了人和自然之间相互包容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
三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约15厘米,红陶,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盆沿饰一周宽带纹,器腹外壁绘3条张嘴露齿的鱼,唇部翘起,虽未画水,却给人以鱼在水中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印象,鱼纹异常简洁生动。
内彩四鹿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直径42厘米,高约16厘米,现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鹿均作侧视形象,在变化不大的躯体下,通过四条腿或前伸、或下垂、或前后伸展等画法,使它们各具不同的活泼姿态。
鱼蛙纹彩陶盆
水鸟衔鱼纹细颈彩陶瓶
庙底沟类型
花瓣纹彩陶盆(二方连续,虚实相生)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12厘米,口径20.3厘米,红桃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具有虚实相生之妙,纹理优美,线条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鹳鱼石斧彩陶缸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47厘米,红陶,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画面左部绘一白鹤衔一鱼,右边竖立一柄斧子,斧柄上绘有黑色叉号。与斧子和鱼的双钩画法不同,鹳仅以白色绘出,未勾轮廓,意味着陶缸的本色被利用为中间色,画面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件陶缸是瓦棺葬的葬具,底部有一小孔,顶部盖一件三足盆,内部装殓一位成年男子的尸骨。 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图案向物像绘画的发展,体现了史前绘画的最高成就。
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甘、青地区分支)
石岭下类型
罐、壶、瓶等;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 构图简洁,庙底沟类型遗风
马家窑类型
罐、缸、瓮等较大器型, 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 构图繁密、回旋多变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高14厘米,红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在接近盆口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5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画面再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生动景象,堪称马焦窑文化彩陶艺术之杰作。
多人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高12.5厘米,红陶,青海同德县宗日文化遗址157号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腹外壁绘三股平行线及两个相交而成的折钩,宛若水面翻起的一排浪花。内壁绘两组舞蹈纹饰带,一组13人,另一组11人,共24人,呈携手起舞状,其中舞者头戴头饰,身着裙装,两组舞蹈人像之间用弧线、斜线和圆点相隔,人像的脚下描绘有4条平行的弦纹,整个画面饱满充实,古朴灵动,体现远古文化神韵。
漩涡纹彩陶瓮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以三组水波纹分别施于瓮的颈部、肩部、腹部,线条起伏最大的一组放在器物最显眼的肩部,图案有如黄河逆流,富有奔腾咆哮之势,变化稍缓的一组放在颈部,既与主要部位相区别,又相呼应;最平缓的一组放在腹部,好像黄河从高山峽谷汇入平原;整个图案组合节奏感非常强,而腹部下半段素面无饰,好像后世水墨画留下的空白,反村出图案纹饰的华丽。
半山类型
红黑相同的锯齿及旋涡纹, 造型稳重大方,色调和谐热烈
马厂类型
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纹样, 格调庄重刚健
大汶口文化(山东地区)
八角星纹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高28厘米,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红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豆为盛食器,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口沿上用褐、红两色,彩绘出对顶三角形与若干线条相间组成的图案,器物以深红色为底色,又以白色画出五组竖线,在竖线之间绘五个白色的八角星,又以黑色细线勾描出八角形的外轮廓,黑白对比下八角星光彩夺目。
红山文化(北方地区)
大溪文化(长江流域)
屈家岭文化
黑陶
黑陶
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蛋壳陶”之称。采用轮制,在陶瓷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炭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
大汶口文化(山东)
蛋壳黑陶高柄杯(宗教礼仪性质)
大汶口文化,高26.5厘米,重93克,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杯身容量极小,以高而细的柄步和外侈的口沿构成其优雅的外形,这类脆而薄的器物背离了陶土的特性,已失去日常使用的功能,而成为某些特殊身份的人物所占有的宗教礼仪用品
玉器
概述
从艺术形式上看:玉器的器形、纹饰也是呈上启下的,界于原始社会彩陶与夏商周青铜器之间。 从功能上看:玉器所呈现的等级观念和王权思想,也大大明显于彩陶,而更接近三代。 原始社会末期,已有琮、璧、钺这些分别象征着神权、王权和兵权的玉器,是建立国家的基本要素的象征物
功能
玉器已为有权势的人物所占有,用于祭祀神灵和区别尊卑,死后以生前喜爱的玉器殉葬。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改变了在此之前以陶器为主的随葬习俗。标志着玉器作为“神灵化”(巫术化)、“符瑞化”(政治化)以及“敛尸用”(不朽)的功能已初步完成,形成了我国治玉史和玉文化的第一次高峰。
琮、璧、钺分别代表神权、王权、兵权
红山文化
概述
构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体系中的北系,有别于时代稍晚,分布于太湖周围、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以几何形玉器为特色,构成玉文化体系中的南系
红山文化“唯玉为葬”的特点。
石刻女神像(河北滦平)
红山文化早期,高32.7厘米,辉长岩,河北滦平后台子出土。五官清晰,脸型丰满,身躯呈溜肩鼓腹状,下肢坐墩踞姿态,其造型颇似孕妇,当与红山文化崇拜女神的宗教观念相关。
泥塑人像面部“红山女神”
红山文化,高22.5厘米,泥塑,辽宁建平牛河梁出土,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眼睛镶嵌玉石,嘴角略带微笑,与真人等大,造型颇为写实,被研究者看作女神形象,面部特征为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
碧玉龙(内蒙古翁牛特旗)
红山文化,通高26米,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整体呈玦形,龙首似猪,斜目方鼻,鬃毛向后贴身弯曲上翘,龙首卷曲,尖尾,无四肢及鳞甲,龙背居中处有一穿孔,可系绳悬挂,全龙呈垂首拱背勾尾的形态
玉猪龙
玉猪龙与玉龙有一个前后演化的关系由“猪”到“猪龙”,再到“龙”图像的转变,能够看出“龙”图腾崇拜的诞生最初是以农业的发展为背景的
又称玦形器,推测它是佩挂于胸部的一种饰物。 辽宁建平县采集的红山玉猪龙,高15厘米,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良渚文化
概述
一类是作为实用工具或武器,其中主要有斧、锛、刀、戚等。 二类是宗教用品,作为礼器或权杖器,主要是琮、璧、钺等。 三类是装饰品,数量最多,有头饰、项饰、佩饰、玉镯、指环等,以及服装上的用品如带钩、圆扣和各种缀饰,此外还有一些单独的雕刻品如人、鱼、鸟、龟等小件圆雕。 具体按器形来分有: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等。
玉琮
玉琮
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祇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成为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浙江余杭良渚反山12号墓中出土,重6.5公斤,高8.9厘米,直径达17.6厘米,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因其体积与纹饰均为现存玉琮之最,被称为“玉琮王”。 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
“神人兽面纹”
“神人兽面纹”这种纹饰被认为是良渚玉器的纹饰主题,并成为识别良渚文化玉器的标志。亦可被视为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前身。
琮主要是上连天,下接地的祭祀用礼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天圆地方,中间的穿孔表示天与地之间的沟通。 邓淑苹认为玉琮可能在祭祀活动中套于圆形木柱的上端,用作神祇或祖先的象征。“苍璧祭天,黄琮礼地”
玉璧
与玉琮有繁缛精致的纹饰不同,玉璧大多素面无纹。 玉璧是出土数量最多的玉器之一,但带刻符的不足10件。玉璧上刻符大同小异,为“鸟立祭坛”(或称“高坛立鸟”)符号
玉璧象征男性、权力与上天。 良渚文化的先民可能相信鸟在天空中飞翔,是背负太阳运行的使者,于是用鸟来象征天穹及太阳。 举行祭祀活动时,将圆璧高高悬挂起来,站在祭坛高柱之上气宇非凡的神鸟,成为沟通天与人、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表现了对太阳、上天的敬畏与崇拜,也显示出谁拥有玉璧,也就拥有了权力与王位。
钺
钺的造型如同斧子,早期是农具或兵器,后来成为一种武器礼仪化的产品,是掌握兵权的象征。 钺是良渚文化中最常见的玉器之一,也是标志死者身份、地位的贵重礼仪权仗器,只见于贵族的大墓中,多放置于死者的左侧,按墓内的位置,可以推知钺的柄端握在死者的手中。
一件完整的钺通常包括冠饰、钺身和端饰三部分,由一木质的长柄将三者贯为一体。
早期的钺多有锋利的刃部,可见是实用器物,逐渐演变成在战场上标志军事统帅身份和在礼仪场合使用的非实用性的权仗器、礼器。
雕塑
陶
龙山文化
黄陶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阶段)
山东龙山文化,高29厘米,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现藏于山东博物馆。夹细砂黄陶,通体施黄色陶衣,器物造型雄伟生动,遒劲有力,很像一只雄鸡在引吭高歌。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鸮(xiāo)形陶鼎(灰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35厘米,灰陶,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采用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huì)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同时也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
半坡类型
陶塑少女头像(红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12.5厘米,陶色橙黄,甘肃礼县高寺头出土。额上用泥条堆塑发辫,脸型圆润丰满,五官部位妥帖,艺术手法颇为简炼概括。
人头形器口陶壶(红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通高23厘米,红陶,陕西洛南出土。壶口捏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头像,形貌颇为秀丽。
兴隆沟红山文化
陶塑人像
红山文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出土,陶人通高55厘米,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是所知的发现最早、最完整、形体最大、形象最逼真、表情最丰富的红山文化整身陶塑人像,被誉为“中华祖神”。
双墩文化
陶塑纹面头像(灰陶)
灰陶是在弱还原气氛中烧成的。控制还原气氛,是烧成中比较进步的工艺技术,灰陶一般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才占主要地位。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后期等都以灰陶为主。
双墩文化,残高6.3厘米,灰陶,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质夹砂粗灰陶,用捏塑、堆贴加锥划的方法塑造,脸盘较宽,眉弓粗而长,双目炯炯有神,两颊各戳印着五个排列整齐的小圆窝,额上刻划重圈文,是一位纹面孩童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大汶口文化
狗形陶鬶
大汶口文化,高21厘米,灰陶,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遗址出土。兽首前伸上昂,双耳立耸,张口露齿,双目前视,体较肥,四肢粗壮,从后部看,应有尾,现已残失,尾下有凸圆形肛门及雄性生殖器,背上有圆柱形器口,口后有环形宽带鋬,两侧饰锯齿纹
刻画符号
大汶口文化
刻符陶尊
大汶口文化,高57.5厘米,灰陶,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有学者将符号解释为“旦”字或“炅”字。
龙山文化
丁公陶文
龙山文化,长7.7厘米,灰陶,山东周平丁公出土。上有11个清晰的刻文,刻文笔画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
龙虬(qiú)庄陶文
龙山文化,长4.5厘米,黑陶,江苏高邮龙虬庄出土。陶片上有四行清晰的刻文,推测有单体字十字以上,刻文以具有相当的抽象性,有较为明确的行笔顺序,部分字形和殷墟甲骨文非常近似,可视为原始文字。
地画
仰韶文化
甘肃秦安大地湾地画
仰韶文化晚期,画在一座房基临近后壁的居住面上,南北长约110厘米,东西宽约120厘米,用炭黑颜色绘成。上部画三人,右侧形体矮小者形象模糊,其余二人呈长发飘逸、握棒起舞状。下部偏右处画一长方形框,框内画着两只动物,框左绘一丁头状木橛。画面描绘了两位猎人手执棍棒将两只野兽驱入陷阱的景象,寄寓着起球狩猎丰收的愿望
壁画
红山文化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壁画残块
岩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遗址约有上千个
北方(刻制)
内蒙古阴山
宁夏贺兰山
新疆阿尔泰山、昆仑山
最多
南方(涂绘)
云南沧源
广西左江
规模最大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
社会功能
1. 传授知识的记事图画,如于必经之地指示方向;于猛兽经常出没之所,以示警戒;于祈求丰收之地,刻画神灵图像,以示崇拜。 2. 传达宗教感情的神灵崇拜图像,原始岩画的形象更多的是具有巫术意义。原始人万物认为皆有神灵指使,便产生迷信、崇拜。 3. 寄托生活理想的生殖崇拜图画,生殖崇拜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夸张生殖器、乳房、臀部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 4. 宣泄娱乐情绪的舞蹈图画,原始舞蹈有自娱、娱神两项。自娱有狩猎舞,庆功舞,踏舞以及性爱舞等。属于娱神和媚神的有祭祀和祈祷性的舞蹈。
审美特征
把岩画画面与岩画所凭借的石壁联系起来看,它是立体的,具有三度空间。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特点。 岩画往往会选择美的环境,如祭祀的神灵图往往在深山幽谷的僻静之处,或山谷绝壁之上;舞蹈图多在沟畔的峭壁上, 为舞者提供直接的感应对象。动物图或狩猎图多在山峰或接近山峰的地方,便于表达人们对于动物的占有心理;象征生殖崇拜的图像多刻在前面有平坡的巨石上,平坡方便人们集会狂欢、求偶。 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制作的岩画也大为不同,可分为颜料岩画和磨刻岩画。磨刻岩画,艺术效果刚劲、粗犷、质朴;颜料岩画几乎都是用单一红色画成的,红色强烈醒目,象征生命。因此,不需要如实地再现自然,而要重点突出地表现自然。
岩画创作规律
突出主要特征。岩画以石头为画面,供人远观,加之物质和技术条件往往略去细节,突出主要特征。如画象则突出其长鼻,画斑马则画其斑纹,画全身人物不画五官,以单色平涂辅以简单的线条,呈剪影效果。 夸大主体形象。狩猎题材中,被猎对象比例大,人马小。人物群体活动中,主要人物被夸大。这同儿童的心理有某些相似。当小孩子认为老鼠是值得同情的时候,他会把它画得比猫还要大。这种形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巫术意义,即祈求野兽繁殖兴旺,狩猎丰收。这是占有欲的另—种表达方式。 广泛运用对比手法。以形体而言有大小、正侧、高矮的对比,以形式韵律而言有方圆、 曲直、动静、繁简、疏密的对比,以色彩而言有红绿、黑白对比。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的特点?
•1造型简单 •2艺术与实用结合 •3运动感、夸张性、韵律美、整体性 •4剪影式和类型化 •5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 •6古拙质朴,绚丽多彩 •7想象力
简述中国史前美术发展概况
包括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间段,史前时期是中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先民的审美意识即发端于此。原始先民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与意识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由此产生了最早的美术品一一打制石器。陶器的发明、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发达,成为该时期美术品的主要门类,史前时期的美术最明显的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而且在个别美术门类上实用性似乎更突出一些。
福建闽侯县石山文化和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均极相似,共同流行直线纹、人字纹及网格纹,这是史前时期台湾海峡两岸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例证。
简述原始玉器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原始玉器是伴随着石器生产逐渐发展起来的,起初玉石不分,石器生产为玉器生产提供了技术和审美的经验,先民们在原始美感的驱体下,将玉石琢制成简单的装饰品,佩戴在身上。作为装饰,也是聪明智慧以及财富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经超脱出装饰意义,走上了与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相结合的道路。使玉器披上了神的面纱,并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体现。 玉器发展的趋势是由少到多,有简趋繁,由小到大,由粗到精的。 原始玉器的审美特征与巫术是密不可分的,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无不带有宇宙意识和宗教神性的色彩。祭祀,与神的沟通,成为原始社会审美意识的中心,成为中国玉器乃至各种艺术的共同母题。
原始彩陶的表现手法
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原始彩陶画,其题材有人物、动物、鸟类、各式图案等。大多能抓住形象特征,线条流畅,富有节奏感,色彩单纯明快。绘有抽象几何图案的占多数,有的以水波纹为主体,间有圆点、菱形、网格等组成综合性图案。
简述中国岩画的社会功能及其审美特征
社会功能
1. 传授知识的记事图画,如于必经之地指示方向;于猛兽经常出没之所,以示警戒;于祈求丰收之地,刻画神灵图像,以示崇拜。 2. 传达宗教感情的神灵崇拜图像,原始岩画的形象更多的是具有巫术意义。原始人万物认为皆有神灵指使,便产生迷信、崇拜。 3. 寄托生活理想的生殖崇拜图画,生殖崇拜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夸张生殖器、乳房、臀部等与生殖有关的部位。 4. 宣泄娱乐情绪的舞蹈图画,原始舞蹈有自娱、娱神两项。自娱有狩猎舞,庆功舞,踏舞以及性爱舞等。属于娱神和媚神的有祭祀和祈祷性的舞蹈。
审美特征
把岩画画面与岩画所凭借的石壁联系起来看,它是立体的,具有三度空间。因此它具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特点。 岩画往往会选择美的环境,如祭祀的神灵图往往在深山幽谷的僻静之处,或山谷绝壁之上;舞蹈图多在沟畔的峭壁上, 为舞者提供直接的感应对象。动物图或狩猎图多在山峰或接近山峰的地方,便于表达人们对于动物的占有心理;象征生殖崇拜的图像多刻在前面有平坡的巨石上,平坡方便人们集会狂欢、求偶。 选择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制作的岩画也大为不同,可分为颜料岩画和磨刻岩画。磨刻岩画,艺术效果刚劲、粗犷、质朴;颜料岩画几乎都是用单一红色画成的,红色强烈醒目,象征生命。因此,不需要如实地再现自然,而要重点突出地表现自然。
岩画创作规律
突出主要特征。岩画以石头为画面,供人远观,加之物质和技术条件往往略去细节,突出主要特征。如画象则突出其长鼻,画斑马则画其斑纹,画全身人物不画五官,以单色平涂辅以简单的线条,呈剪影效果。 夸大主体形象。狩猎题材中,被猎对象比例大,人马小。人物群体活动中,主要人物被夸大。这同儿童的心理有某些相似。当小孩子认为老鼠是值得同情的时候,他会把它画得比猫还要大。这种形式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巫术意义,即祈求野兽繁殖兴旺,狩猎丰收。这是占有欲的另—种表达方式。 广泛运用对比手法。以形体而言有大小、正侧、高矮的对比,以形式韵律而言有方圆、 曲直、动静、繁简、疏密的对比,以色彩而言有红绿、黑白对比。
简述造型艺术的起源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形态
造型艺术的起源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劳动是其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因,人类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制造和使用石质工具的实践,在审美发生和造型艺术起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劳动维持人类的生存,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的心智与思维。如丁村出土的大三棱尖状器,对石块的加工,既是原始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物体有目的性的加工与改造,石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诞生,亦标志着造型艺术的诞生,所以,人类和艺术是同时诞生的。随着时间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掌握了规律,由此萌发了审美意识,作为劳动工具的石块及实用器物被赋予了美的意义。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工具则孕育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开启造型艺术的端续。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作为工具的石器造型上,只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了少量装饰物和刻纹制品。早期石器造型简陋粗糙,制作手法单一。中期开始水平明显提高,造型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形式美感,石器的形态也受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如丁村出土的大三棱尖状器,外轮廓基本对称,上部粗大、厚实,易于把握,端部锋利、突出,易于攻击,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晚期出现了独立于实用器具之外的装饰用品,如峙峪石墨装饰品,应是我国最古老的装饰品,大小似鹅蛋,中央穿孔,可系绳佩挂。 旧石器时代的造型艺术从生产工具中解放出来,是人类美术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简析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特色
仰:半坡类型彩陶和庙底沟类型彩陶 半坡类型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底和平底盆,造型比较单纯,器物以盆、钵为主,瓶、壶次之。装饰图案绘于器表显眼部位或器物内部,图案以黑彩为主,动物纹较多,尤以鱼纹最具特色。人面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类型器物以盆、碗、钵为主,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纹样全部绘于器物表面,未见内壁施彩过。纹饰有几何纹和动物纹,尤其以圆点、弧线三角和曲线构成的花瓣图案和乌纹最具特色。线条圆润流畅,图案中黑白、虚实关系处理得较为合理。花瓣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彩陶缸。 马: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四种类型, 石岭下类型以罐、壶、瓶等为主;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有庙底沟类型遗风。后三种出现罐、缸、瓮等较大器型,纹样有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等,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总体面貌类似。舞蹈纹彩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