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疾病
儿科学中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情况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编辑于2021-08-04 06:37:463.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1.主要病原体
以病毒为主,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常见有鼻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埃可病毒及腺病毒等。
2.临床表现
病情轻重程度相差较大,与年龄、感染病原体和机体抵抗力有关。
轻症病例仅有鼻部症状;
重症病例可引起很多并发症,如中耳炎、风湿热、心包炎、骨髓炎等疾病。
上感分为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
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病机关键 肺卫失宣
病位 肺,亦常累及肝、脾
治疗原则 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
常见兼夹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感冒夹痰 肺脏娇嫩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感冒夹滞 脾常不足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感冒夹惊 神气怯弱肝气未盛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中医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 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 清瘟解毒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兼证
夹痰
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
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
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肺炎
常见病原体及发病机制
1.常见病原体
发达国家中小儿肺炎病原以病毒为主,发展中国家则以细菌为主。
其中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重症肺炎的主要病因。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婴儿衣原体感染有增多的趋势。
2.发病机制
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
患儿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强,呼吸辅助肌参与活动,出现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同时心率也加快。
中医病因病机
外因: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
内因: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小儿外感风邪→口鼻或皮毛→侵犯肺卫→肺失宣降,清肃之令不行→肺被邪束,闭郁不宣→化热烁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肺气闭塞(咳嗽、气喘、痰鸣、鼻扇、发热)→肺炎喘嗽
病机关键为肺气闭郁。
临床分类方法
病理分类
按解剖部位分为: 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其中以支气管肺炎最为多见。
病因分类
感染性肺炎如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原虫性肺炎;
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等。
病程分类
病程<1月者,称为急性肺炎; 1~3个月称为迁延性肺炎; >3月者称为慢性肺炎。
病情分类
(1)轻症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无全身中毒症状。
(2)重症除呼吸系统受累外,其他系统亦受累,且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特殊肺炎的临床特点
支气管肺炎
起病急,发病前多数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以发热、咳嗽、气促为主要症状。
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气促多发生于发热、咳嗽之后。
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
若病灶融合,出现肺实变体征,则表现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管状呼吸音
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急骤发热,大多自第1~2日起即发生高热。
合胞病毒肺炎
多见于2岁以内,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
发热、咳嗽、喘憋为主要症状。
高热, 咳嗽大多为干咳。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支原体肺炎
多见于年长儿。
发热、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
刺激性剧烈咳嗽为突出表现,有时阵咳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咯痰黏稠,甚至带有血丝。
年长儿常伴有咽痛、胸闷及胸痛等症状。婴幼儿则起病急,病情重,常有呼吸困难及喘憋。
肺炎心衰的诊断标准及主要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两快一烦右心衰)
①心率突然加快,婴儿超过180次/分;幼儿超过160次/分。
②呼吸突然加快,超过60次/分。
③突然发生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皮肤苍白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④心音低钝,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⑤肝脏迅速增大。
⑥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尿少或无尿。 具有前5项者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2.主要治疗方法:主要镇静、给氧,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心脏负荷。
抗生素药物选择原则
①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药物。 ②早期治疗。 ③选用渗入下呼吸道浓度高的药物。 ④足量、足疗程。 ⑤重症宜联合用药,经静脉给药。
中医辨证论治
风寒闭肺 风热闭肺 痰热闭肺 毒热闭肺 阴虚肺热 肺脾气虚 心阳虚衰 邪陷厥阴
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二风痰毒闭,阴虚肺脾气,邪陷心阳虚,华盖银麻杏,虎苈连麻杏,两参五味子,龙牡羚牛心 成人:卫痰热闭阴阳竭,桑麻茎营郁四叶
支气管哮喘
西医发病机制
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是哮喘的基本病变,由此引起的气流受限,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基本特征。
1.免疫因素
本病患儿都存在由免疫介质、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的气道黏膜病理改变过程。
一方面是IgE介导的作用→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狭窄,发生哮喘;
另一方面是非IgE介导作用→损伤呼吸道及肺上皮细胞→神经末梢暴露,从而形成气道高反应。
2.神经、精神因素
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促进哮喘发作。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 肺、脾、肾三脏不足 外因 感触外邪(接触异物、异味及嗜食咸酸等)
病机
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阻气道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
(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5)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在肺部闻及哮鸣音者,可酌情采用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
2.鉴别诊断
哮喘 以咳嗽、哮鸣、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大都不发热,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
肺炎喘嗽 以发热、咳嗽、痰壅、气喘为主症,多数发热,两肺听诊以湿啰音为主。(热渴痰喘煽)
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依据及治疗
诊断依据
(1)持续咳嗽>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2)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3)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家族哮喘史,过敏原(变应原)检测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治疗 因为发病机制与哮喘相同,都存在气道慢性反应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所以较长期地应用控制药物吸入激素或β2受体激动剂或长期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取得较好疗效。并可配合中医辨证治疗。
西医治疗原则
采用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发作期,抗炎、平喘,以便快速缓解。
缓解期,应坚持长期控制症状、抗炎,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自我保健。
中医辨证论治
发作期 以邪实为主 攻邪以治其标
寒性哮喘 热性哮喘 外寒内热
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加减 降气化痰,补肾纳气。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
缓解期 以正虚为主 扶正以治其本
肺气虚弱 脾气虚弱 肾虚不纳
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减 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加减
寒哮三子小青龙,热哮定喘麻杏石,外寒内热射干都,肺脾肾,六八风。
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
1.吸氧
2.β2受体激动剂:首选吸入治疗。
3.静脉用药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儿童危重哮喘治疗的一线药物,应尽早使用。
静脉滴注氨茶碱可作为治疗儿童危重哮喘的一种选择。
反复呼吸道感染
诊断标准
1
年龄 上呼吸道感染/每年 下呼吸道感染/每年 0~2岁 7次 3次 3~5岁 6次 2次 6~12岁 5次 2次
2.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要间隔7天以上。
3.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足,可加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不足者需观察1年。
中医病因病机
复感儿肺、脾、肾三脏更为不足。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往复不已之势。
中医辨证论治
营卫失和,邪毒留恋 肺脾两虚,气血不足 肾虚骨弱,精血失充
扶正固表,调和营卫。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味 补肾壮骨,填阴温阳。补肾地黄丸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