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心相印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心心相印 6月七日 李玲的思维导图,主要讨论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阳明先生)及其弟子徐爱关于“格物致知”等儒家思想的对话和观点。文中徐爱通过向阳明先生提问,展现了阳明先生对“格物致知”、“亲民”、“知止而后有定”以及“至善”等儒家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解释。
编辑于2024-06-07 06:02:04心心相印 6月七日 李玲
原文
【43.1】徐爱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xing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达到中庸的境界)。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徐爱多么谦虚呀)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謦欬是指连他的咳嗽声都没有听说过),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不可以浅尝辄止,急功近利。我们是在学习开发心中的宝藏,但凡触及心的学问,都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学问。 *触及心的学问,才是真正高深的学问。 徐爱对阳明先生的知与信,既是他的知己,又对他无比的敬仰与信任,这是徐爱之所以快速成长的原因。
【43.2】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 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 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 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明明德是要成为一个大德的人, 明德,即良知;至善是要回到良知上来, 亲民,即利益更多的人
【43.3】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即是在事物上又不完全在事物上学,通过事物在心上学,通过事物回到心上,通过事物来看我们这颗心,不是溺在事物当中,在事物当中怎么能找到我们这颗心,通过事物,做事物的人,来回到我们身上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内心没有一毫人欲之私,有这样一颗清澈的心时,自然就会掌握商道、家道、国道。 天下之理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上。 障碍我们认识天理大道的,不是外事外物,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的不明与贪欲
【43.4】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管理不在于管,而在于启动每个员工内在的自生动力,让他自己愿意把工作干好。能不能干活? 能不能干好活?如何对待家人?如何对待企业?是心的展现,与他人无关。 *问问自己:是真的孝,还只是扮作一副孝的样子?只扮演一个戏子?
【43.5】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谬,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真正的爱客户和员工会心生万法,不爱客户和员工,即便学了很多的管理,也不过把它变成自己利用他人的武器而已。 回到我们这颗心上,我们是否有私心才是重要的。同仁们,我们有多少人爱自己的孩子? 实则都是爱自己的面子,并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爱的都是自己。如果一个人真爱自己的孩子,他一定奋读书的,一定会好好地工作的,他一定愿意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一个没有愿意成为孩子榜样的人,谈何说对孩子有爱?他只不过拿着孩子来为他的一生养个老,看着孩子考上名校,找个好工作,为着自己的面子而已,多么可惜的这颗心,我们要衡量一下我们自己。
【43.14】徐爱跋(非常重要) 爱因旧说汩没,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舍是皆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矣!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明善” 是“诚身”的功夫,“穷理”是“尽性”的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博文”是“约礼”的功夫,“惟精”是“惟一” 的功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格物”是“诚意”的功夫 ——《大学》
诚意是诚于自己的良知
“明善” 是“诚身”的功夫——《中庸》
至善务必要诚身
“穷理”是“尽性”的功夫——《易经》
尽性就是达致良知,尽人之性方能尽物之性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中庸》
“博文”是“约礼”的功夫——《论语》
博文的东西都是为了让你去体会天理大道
“惟精”是“惟一” 的功夫——《尚书》
惟精就是不断地去私欲,不断地去掉心上的不明和贪欲
徐爱祭文
《祭徐曰仁文》(戊寅) 呜呼痛哉,曰仁!吾复何言!尔言在吾耳,尔貌在吾目,尔志在吾心,吾终可奈何哉!记尔在湘中,还,尝语予以寿不能长久,予诘其故。云:“尝游衡山,梦一老瞿昙抚曰仁背,谓曰:‘子与颜子同德。 ’俄而曰:‘亦与颜子同寿。’觉而疑之。”予曰:“梦耳。子疑之,过也。”曰仁曰:“此亦可奈何?但令得告疾早归林下,冀从事于先生之教,朝有所闻,夕死可矣!”呜呼!吾以为是固梦耳,孰谓乃今而竟如所梦邪!向之所云,其果梦邪?今之所传,其果真邪?今之所传,亦果梦邪?向之所梦,亦果妄邪?呜呼痛哉! 曰仁尝语予:“道之不明,几百年矣。今幸有所见,而又卒无所成,不亦尤可痛乎?愿先生早归阳明之麓,与二三子讲明斯道,以诚身淑后。”予曰:“吾志也。”自转官南赣,即欲过家,坚卧不出。曰仁曰:“未可。纷纷之议方驰,先生且一行!爰与二三子姑为饘粥计,先生了事而归。”呜呼!孰谓曰仁而乃先止于是乎!吾今纵归阳明之麓,孰与予共此志矣!二三子又且离群而索居,吾言之,而孰听之?吾倡之,而孰和之?吾知之,而孰问之?吾疑之,而孰思之?呜呼!吾无与乐余生矣。吾已无所进,曰仁之进未量也。天而丧予也,则丧予矣,而又丧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呜呼痛哉!朋友之中,能复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笃如曰仁者乎?夫道之不明也,由于不知不信。使吾道而非邪,则已矣;吾道而是邪,吾能无蕲于人之不予知予信乎? 自得曰仁讣,盖哽咽而不能食者两日。人皆劝予食。呜呼!吾有无穷之志,恐一旦遂死不克就,将以托之曰仁,而曰仁今则已矣。曰仁之志,吾知之,幸未即死,又忍使其无成乎?于是复强食。呜呼痛哉!吾今无复有意于人世矣。姑俟冬夏之交,兵革之役稍定,即拂袖而归阳明。二三子苟有予从者,尚与之切磋砥砺。务求如平日与曰仁之所云。纵举世不以予为然者,亦且乐而忘其死,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耳。曰仁有知,其尚能启予之昏而警予之惰邪?呜呼痛哉!予复何言!
知予之深、信予之笃
知与信。知,是真知的知; 信,是对于圣贤思想真相信。
为什么徐爱对阳明先生的学问一悟就透被称为王门的颜回?而我们多少同学学习那么长时间真的有所通透吗?
用心去领会心心相印。没有时间去浪费,分分秒秒去反复听原文,看原文,读原文,体会圣贤之心。一个人至诚的时候,上天会给你很多很多启示,理不在理上,而在我们的心上。
想以更高层面的心为心,务必去倾听他内心的呼唤。读阳明先生原文,是去感受先生的意图,即学他为什么这样讲?
触摸到先生心的时候的感动,心法是什么?用心和原文对接,感受他的用心,忏悔与圣贤之心不相应的地方,忏悔一切与自己志向不相应的起心动念。如君子,但凡和君子的心不相应,斩掉,忏悔掉。题
心心相印, 面对比我们心灵品质高的同仁,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 面对心灵品质比我们差一点的同仁,要善加引导,激扬他们心中的良知与善。 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垂直攀登。引导是最根本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