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编辑于2024-06-20 21:16:43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例如:在研究彩陶文化时,离不开对各种彩陶艺术品的研究;在研究青铜文化时,离不开对青铜器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
1.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2.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3. 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它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美学是哲学影响艺术的中介
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
李白的审美思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孔子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卡夫卡的作品,深受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成为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集中体现出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主要是孤独感,危机感,“人即非人”等,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哲理性色彩。
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现代主义文艺重要流派之一的超现实主义,就是以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例如:《记忆的永恒》《一条安达鲁狗》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
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
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
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西方现代哲学
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西方现代哲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总体上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精神文明危机的尖锐矛盾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现代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现代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就不会有所谓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抽象主义,主体主义,达达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题材,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等。
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19世纪末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精神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体上讲,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在内容上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人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在形式上
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主义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二者关系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例如: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最早出现,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同时也吸收了尼采的思想和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威登堡的“对应论”思想。
西方现代哲学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但影响和渗透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内容范畴之中,而且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例如:“意识流”这个概念,《广岛之恋》,《八部半》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宗教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例如:《荷马史诗》,哥特式教堂,清真寺,石窟中的造型艺术
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例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
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
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仪式活动。
还表现在宣传宗教思想上
例如: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唐代产生了“变文”这种宗教宣传的新方式。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佛教故事,宣传佛教教义。
更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
例如:哥特式教堂,从外观上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令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尘世向天国接近的幻觉,基督教故事绘画,洪亮的管风琴声,唱诗班的歌声,有力地增强了神秘的宗教情感和宗教色彩,以多种艺术的方式强化了宗教的氛围。
区别
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 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
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 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
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 艺术却是培养全民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宗教艺术
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虽然宗教艺术的诞生是由于宗教利用艺术为其服务,但是,由于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凝聚其中,使得宗教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中,宗教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日益高于其宗教因素,人们常常更多地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艺术品。
建筑: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帕提农神庙,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寺庙道观···
绘画: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雕塑:通过雕塑把神的形象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雕塑往往以巨大的形体来体现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加深人对神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感,例如:四川乐山大佛
石窟艺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
音乐戏曲:《格里高利圣咏》
宗教文学:《圣经》
艺术与道德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道德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上。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还表现在它能够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者区别
从范围来看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
从方式来看
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从评价标准来看
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
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文学作品
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敌》等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中国戏曲
劝善惩恶,因果报应,强调伦理道德,历来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戏曲以艺术形象来告诫人们慎重地承担道德责任,严肃地选择道德行为。 例如:《秦香莲》《救风尘》《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
影视艺术
以电影艺术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道德观念,婚姻家庭,价值准则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的电影也开始把镜头对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问题,诸如家庭问题,婚外恋问题,青少年问题,老人与子女问题,等等,使得世界影坛上道德题材影片(或称家庭伦理片)应运而生。 例如:李安“家庭伦理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非再现艺术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国建筑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我国的封建伦理道德,不但给许多文艺作品打上了封建道德的烙印,而且对传统建筑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科学
联系与区别
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形式。这种观点尤其强调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同一性,并列举不少大科学家同时又是大艺术家来作为例证。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强调,从本质上讲,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注重事实的,艺术却是感性的,主体的,注重情感的。
都过于绝对和片面
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艺术与科学的三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辉煌时期 古希腊时期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他们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
第二个辉煌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例如,达芬奇既是大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认为绘画必须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则,他不但自己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辉煌时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当代社会
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区别
从本质上讲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 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从目的上讲
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求。
从思维方式上讲
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 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从具体操作来讲
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艺术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它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从成果上讲
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 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更加明显。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例如:电影和电视。电影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正因为光学,电学,声学,化学,机械学等各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才使得电影诞生。
电影三次重大变革
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目前正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
第二,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全息成像,电脑音乐,人工智能,人机交流,交互式电视,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开发,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和新的艺术样式。
第三,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更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对艺术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
如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艺术的商品化与消费化倾向,导致大众审美水平降低等不良后果,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