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编辑于2024-06-20 21:39:55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柏拉图
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艺术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中国古代
“文以载道说”
刘勰《文心雕龙》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朱熹
“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主观精神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康德
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看到并强调了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中国古代
南北朝
抒情言志
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宋代
严羽“妙悟说”
明代
袁宏道“性灵说”
模仿说/再现说
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来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来“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强调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艺术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尼采
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悲剧的诞生》
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
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作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作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植根于人的深层本能,其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住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其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显示出机械唯物主义的偏见。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意义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来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看
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石器,骨器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
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固然离不开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同样离不开主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例如
以古希腊艺术的繁荣为例,来说明艺术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
19世纪的俄国,经济十分落后,但在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两种生产不平衡的现象,与艺术生产最终必然受物质生产制约并不矛盾。前者是个别,特殊的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
它是创作主体(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艺术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艺术鉴赏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
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和欣赏客体(艺术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
艺术的特征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形象性
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融在客观形象之中。
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融在主观因素之中。
2.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别林斯基提出: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3.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
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典型与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烈的个性和更广泛的共性。
主体性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1.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说,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比起物质生产劳动来,艺术生产中的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道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2.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3.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
例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或消极地静观。从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
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
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1.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事实上,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本身就是审美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
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
2.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 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审美性和“丑”的关系问题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生活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既可以发现美的现象,也可以发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例如:《吝啬鬼》,《伪君子》,《威尼斯商人》
3.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艺术的起源
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
模仿说
代表人物
德谟克里特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
进一步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
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
其“模仿论”,在欧洲“雄霸了两千余年”。
评价
合理性
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局限性
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把“模仿”归结于人的本性,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创作意图,因此,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游戏说
内容
主要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席勒《美育书简》
评价
合理性
这种说法肯定了人们只有在不为生活所迫,也就是只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即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
这种说法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例如,艺术和“游戏”一样,它们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物质需要相距甚远,而是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都是超功利的。
局限性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
表现说
历史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完全可以说,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代表人物
《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克罗齐
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
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科林伍德
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苏珊·朗格
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合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评价
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的起源问题。
巫术说
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在西方学术界越来越受到欢迎,至今仍然占据优势,成为西方在艺术起源问题影响上最大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
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主要特点万物有灵,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
弗雷泽
《金枝》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
人类最早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的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
原始歌舞与巫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评价
合理性
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局限性
这些原始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劳动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理论。
代表人物
希尔恩
在《艺术的起源》中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普列汉诺夫
在1900年完成了专著《没有地址的信》,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绘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评价
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是,艺术起源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而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从更加广泛深入的层面去考察和探究它的根源。
多元决定论
在艺术诞生的最初阶段,艺术可能本来就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促成的,因此,在追溯它得以产生的原因时不能不带有多元论的倾向。正是在以上五种说法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关于艺术起源的第六种说法,即“多元决定论”。
代表人物
阿尔都塞
将结构主义的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决定论”,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
希尔恩
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结合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采取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代表作《艺术的起源》中详细阐述了关于艺术起源多元化的看法。
评价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产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
引入: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虽然艺术对社会生活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但归根结底,艺术生产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审美关系。
一 审美认知作用
定义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内涵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功能。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例如: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科技之光》
评价
对艺术的认知功能也不能估价过高,在认识自然现象方面,艺术毕竟比不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在认识社会,历史方面,艺术也不可能像社会学,历史学那样完备翔实地占有资料。
二 审美教育作用
定义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代表人物
孔子
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体系。
柏拉图
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原因
艺术之所以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而且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规律,在艺术作品中又总是饱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蕴涵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和态度,渗透着艺术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能够使欣赏者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特点
“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潜移默化”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寓教于乐”
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三 审美娱乐作用
定义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精神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
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艺术应当使人得到快感。
贺拉斯
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
中国先秦时期艺术理论著作《乐记》
马斯洛“高峰体验”
在这种时刻里,人会感受到强烈的幸福,狂喜,顿悟,完美。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尤其存在于人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中,也就是人处在最佳状态的时候并感受到最高快乐的实现。
审美活动中的“高峰体验”实际上是通过自我证实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艺术教育
引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与艺术教育
孔子
提出“礼乐相济”。
柏拉图
把审美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认为审美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
席勒
正式提出“美育”。
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
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这一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王国维
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的人。
蔡元培
大力提倡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美育实施设想。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概念有着两种不同含义和内容
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等。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例如:在研究彩陶文化时,离不开对各种彩陶艺术品的研究;在研究青铜文化时,离不开对青铜器审美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分析。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首先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
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
1. 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
2. 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
3. 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普遍性的根本规律。如果说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它们一道构成了人类精神王国的两座高峰,那么,架在这两座高峰之间的桥梁就是美学。
美学是哲学影响艺术的中介
哲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要对作为人类感性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用理性的方法来研究感性认识。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然美和其他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律。 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
李白的审美思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
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孔子儒家美学的极大影响,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
卡夫卡的作品,深受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成为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的代表作品。 《变形记》集中体现出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主要是孤独感,危机感,“人即非人”等,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哲理性色彩。
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
现代主义文艺重要流派之一的超现实主义,就是以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例如:《记忆的永恒》《一条安达鲁狗》
艺术对哲学的影响
艺术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
艺术作品也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
哲学家对艺术的思考,往往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黑格尔,叔本华,尼采···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西方现代哲学
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
西方现代哲学的形成和演化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总体上讲,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精神文明危机的尖锐矛盾日益突出,正因为如此,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西方现代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西方现代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就不会有所谓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抽象主义,主体主义,达达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题材,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等。
萌芽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19世纪末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精神危机日益严重,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总体上讲,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尤其是以克罗齐“直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在内容上
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人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在形式上
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主义艺术常常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二者关系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例如: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最早出现,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同时也吸收了尼采的思想和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威登堡的“对应论”思想。
西方现代哲学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它不但影响和渗透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主题,题材,情节,场面等内容范畴之中,而且直接影响和改变了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例如:“意识流”这个概念,《广岛之恋》,《八部半》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宗教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例如:《荷马史诗》,哥特式教堂,清真寺,石窟中的造型艺术
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
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例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使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
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
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仪式活动。
还表现在宣传宗教思想上
例如:佛教传入我国后,在唐代产生了“变文”这种宗教宣传的新方式。所谓“变文”,就是以说唱的形式讲述佛教故事,宣传佛教教义。
更表现在强化宗教氛围上
例如:哥特式教堂,从外观上看,它那高耸的尖塔直刺青天使人敬畏,阴冷的墙面和框架式结构令人震惊。教堂内部狭长窄高的空间,以及一排排瘦长的柱子形成一种腾空而上的动感,使人产生超脱尘世向天国接近的幻觉,基督教故事绘画,洪亮的管风琴声,唱诗班的歌声,有力地增强了神秘的宗教情感和宗教色彩,以多种艺术的方式强化了宗教的氛围。
区别
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 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
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 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
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 艺术却是培养全民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
宗教艺术
是相对于世俗艺术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虽然宗教艺术的诞生是由于宗教利用艺术为其服务,但是,由于艺术家们的创造性劳动凝聚其中,使得宗教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别是近现代社会中,宗教艺术中的审美因素日益高于其宗教因素,人们常常更多地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艺术品。
建筑: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帕提农神庙,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寺庙道观···
绘画: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雕塑:通过雕塑把神的形象运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雕塑往往以巨大的形体来体现神的崇高和人的渺小,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加深人对神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感,例如:四川乐山大佛
石窟艺术: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
音乐戏曲:《格里高利圣咏》
宗教文学:《圣经》
艺术与道德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道德影响艺术
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尤其表现在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重大影响上。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 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还表现在它能够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者区别
从范围来看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
从方式来看
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从评价标准来看
道德评价与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
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如风景摄影,花鸟画,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文学作品
19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群鬼》《人民公敌》等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弊病。
中国戏曲
劝善惩恶,因果报应,强调伦理道德,历来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戏曲以艺术形象来告诫人们慎重地承担道德责任,严肃地选择道德行为。 例如:《秦香莲》《救风尘》《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
影视艺术
以电影艺术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道德观念,婚姻家庭,价值准则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的电影也开始把镜头对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问题,诸如家庭问题,婚外恋问题,青少年问题,老人与子女问题,等等,使得世界影坛上道德题材影片(或称家庭伦理片)应运而生。 例如:李安“家庭伦理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非再现艺术
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但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国建筑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我国的封建伦理道德,不但给许多文艺作品打上了封建道德的烙印,而且对传统建筑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科学
联系与区别
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揭示真理,并且都要追求和谐对称,多样统一等美的形式。这种观点尤其强调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同一性,并列举不少大科学家同时又是大艺术家来作为例证。
另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与科学是完全对立的,科学的发展会导致机器和技术的统治,从而使工业社会造就出一大批丧失个性的标准化的人,这是与审美和艺术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强调,从本质上讲,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注重事实的,艺术却是感性的,主体的,注重情感的。
都过于绝对和片面
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艺术与科学的三个辉煌时期
第一个辉煌时期 古希腊时期
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他们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以及音乐里的数量比例关系,并且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
第二个辉煌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
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完善与发展。例如,达芬奇既是大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认为绘画必须掌握几何学的点,线,面和投影的原则,他不但自己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不少著名美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自然科学的方法带入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后来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辉煌时期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当代社会
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区别
从本质上讲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 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从目的上讲
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求。
从思维方式上讲
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 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从具体操作来讲
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艺术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它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从成果上讲
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皆准; 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对世界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更加明显。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
第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例如:电影和电视。电影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正因为光学,电学,声学,化学,机械学等各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才使得电影诞生。
电影三次重大变革
从无声到有声
从黑白到彩色
目前正方兴未艾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
第二,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全息成像,电脑音乐,人工智能,人机交流,交互式电视,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开发,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和新的艺术样式。
第三,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更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既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也对艺术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
如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艺术的商品化与消费化倾向,导致大众审美水平降低等不良后果,成为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