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章艺术创作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编辑于2024-06-26 20:17:13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艺术学概率,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这是一篇关于《艺术学概论》上编 艺术总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主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阐述了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看法,如“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还涉及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第四章,《艺术学概论》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通过深入分析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特性,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内涵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特征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在艺术生产中存在着个体性艺术生产和集体性艺术生产的区分。 由于艺术生产的方式不同,有一次性的艺术生产如绘画,雕塑,文学等,也有多次性的艺术生产如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 所谓一次性的艺术生产,是指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能够一次完成创作,拿出自己的艺术作品来。所谓多次性的艺术生产,是指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可以多次完成的艺术形式。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生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艺术创造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 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创作客体)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数十年遍游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
直接体验
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间接体验
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创作主体)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
社会生活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来讲,不仅影响到他的情感,思想,愿望,理想,甚至还可以推动艺术家提供技巧,通过广泛地,自觉地,创造性地深入生活,进而超越生活,超越传统,自成一家。
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应具备
艺术才能
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
文化修养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艺术的加工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
例如:“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
所谓“眼中之竹”,就是指艺术家应当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或酝酿阶段,也就是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有了艺术体验和创作欲望后,正式开始了在头脑中的艺术创作,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俗话讲就是打腹稿,也就是艺术构思活动。
所谓“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将审美意象物态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形成艺术作品,也就是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体验活动
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起始阶段,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地切身体验。
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不仅进行一度创作的艺术家如作家,编剧,画家等,在创作中离不开艺术体验活动,对于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员来讲,同样离不开艺术体验。不管是电影,电视演员,还是话剧,戏曲演员,在进行二度创作时,都要深入体验,才能从内心体验达到外部体现。
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性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的内在心理动力或诱因,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艺术构思活动
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活动就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构思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或产生这种审美意象。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形象思维贯穿始终,但灵感思维和抽象思维也起很大作用。
审美意象
指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这种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传达出来,就成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艺术传达活动
艺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必须通过各种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才能形成艺术作品。艺术传达活动作为创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材料。由于各门艺术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门艺术的艺术传达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这使得艺术技巧和手法在艺术传达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体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以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
艺术传达活动与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活动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事实上,艺术构思中包含着传达,艺术传达更离不开构思。在艺术创作全部过程中,体验,构思和传达三者始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在创作中完全是统一的。
艺术创作心理
在艺术创作中,感知,直觉,联想,想象,情感,理性等多种心理形式和谐融合,既有意识活动,又有无意识活动,既以形象思维为主,又离不开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它们之间常常构成一种辩证的关系。
三种思维
形象思维
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
特点: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抽象思维
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抽象思维主要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与逻辑推理。
在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形象思维也常有抽象思维的伴随。在艺术构思与创造的过程中,诸如作品体裁的选择,主体的提炼,结构的安排,人物性格的设计,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特别是由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抽象思维日益渗透进艺术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手法和天地。
灵感思维
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
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稍纵即逝,酝酿的长期性等特点。
对艺术家来说,只有呕心沥血地探寻,契而不舍地追求,孜孜不倦地苦思,才会获得顿悟和灵感。
关系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辩证关系,它们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是主体,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也在积极发挥作用。
无意识
或称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认为无意识就是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被意识所压抑着,只能在暗中活动。
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用其来取代他的无意识理论,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这样三个部分。
最下面一层是“本我”,它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生的本能中主要是性本能; 第二层叫“自我”,它同“本我”相对立,因为本能冲动在人类的文明社会中是不能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自我”犹如一个看门人,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 最高一层是“超我”,它是道德的,宗教的,审美的理性形态。一方面“超我”对“自我”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超我”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
常有科学家和艺术家在“梦”或“醉”的状态下获得灵感。
例如: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很长一段时期总得不到合理的排列,却意外地在梦中见到了这张周期表,各种元素都已排列在正确的位置上; 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克虽冥思苦想,仍无法揭示苯的化学结构式,后来忽然在梦中看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于是悟出六碳环的化学结构式。
“梦”和“醉”的状态,都是意识活动减弱或停止,无意识活动大大增强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原来长期积累的素材和资源在违反常规的方式下相互碰撞,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的火花。
甚至在演员的二度创作中,也存在着大量无意识创作活动。影视,戏剧演员在表演中,无疑应当以意识来控制自己的动作,表情,姿态等,但是,“从表演艺术创造的美学角度来看,通过有意识的技巧达到下意识(无意识)的创造境界,是最有机,最动人,最真实,最激情,也是最美的时刻。”
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艺术风格
就是指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点有关,也与题材的客观方面的特点分不开,它涉及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各个层面,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呈现出来。 分为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群体风格,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特征
多样性
最鲜明的特点是多样性。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任何一位出色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即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
例如:“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讲“风格即人”。
艺术风格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由于欣赏主体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层次,文化层次,年龄层次,属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造成审美需要的千差万别,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着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
民族性和时代性
它常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外艺术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的艺术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形成艺术的民族风格;每个时代的艺术也常常具有某些相似之处,形成艺术的时代风格。
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但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基础。 艺术的民族风格又离不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民族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机构,它以一种“集体无意识”(荣格语)的方式积淀下来,并且世代承传,延续下来。
艺术风格的时代特色,是指同一时代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体现出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艺术派别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一种是由一批具有相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们,自觉结合而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或者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或者有共同的艺术宣言,甚至与其他艺术流派展开论争,以宣传自己的艺术主张。
例如: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之一的达达主义;西方艺术流派中的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等。
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而形成的艺术流派。这些艺术派别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似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某一艺术流派。
例如:左岸派
再一种是艺术家们本身并没有形成流派的计划或意愿,甚至自己并没意识到属于某一流派,只是由于艺术风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
例如:“建安文学”
除以上三种类型外,艺术流派的形成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情况。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艺术流派的出现常常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
例如:“巡回展览画派”
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特征:一,新的艺术思想,包括新的创作主张,创作倾向,艺术手法以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二,形成影响广泛的群体性潮流,表现为在一定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下的群体性活动,如现实主义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
三者关系
艺术风格是创作主体独特个性的表现,艺术流派则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而艺术思潮却是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分别针对个体,群体,以及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当规模的较大群体而言,某种艺术流派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而每个艺术思潮却可能包容许多艺术流派和不同的创作方法。
艺术流派往往是指某一个艺术门类中的派别,艺术思潮却常常包容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多个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思想或创作主张,艺术流派侧重于艺术史的角度来区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