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课程
本章节思维导图课程是教育学下面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涉及了。课程的概述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新课程改革。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编辑于2024-06-29 18:45:30本章节德育是教育学下面的一个章节,主要从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与方法方面去介绍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本章教学包括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八个小节。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本章节思维导图课程是教育学下面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涉及了。课程的概述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新课程改革。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章节德育是教育学下面的一个章节,主要从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与方法方面去介绍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本章教学包括教学概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八个小节。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本章节思维导图课程是教育学下面的一个章节。这个章节涉及了。课程的概述课程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新课程改革。可以作为学习笔记和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的由来及定义
“课程”一词的由来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的注疏,课程指礼仪活动的程式
南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课程指功课及进程
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的意思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学习的进程”
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教育史上第1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的定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
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划分]
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优点
系统传授文化遗产,知识含量大,科学性强。
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便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间接经验
易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课程评价
缺点
容易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仅从教材出发,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
教学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
活动课程: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学生主体
优点
开阔学生思维,打破传统学科框架。
尊重学生主动精神,强调适合儿童兴趣需要和经验。
培养学生自律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缺点
过分强调儿童的亲身体验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忽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逻辑性。
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下滑。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分科课程单学科,逻辑体系完整性。
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
融合课程——把相关学科融为一门学科,原来的学科之间界限不复存在。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综合范围和综合程度高于融合课程。横跨一个知识门类的学科,横跨不同知识门类的学科。
核心课程——以某一社会或自然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综合起来的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
必修课程,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强制性。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发展规划而开设,可自由选择。
二者的关系——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
国家课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通过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
地方课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设计的,二级课程,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办学的宗旨和特色。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学生不同的特殊能力。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对学生的影响方式划分]
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
隐性课程
内涵——学校前进中以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非预期性。
主要表现形式
观念性隐性课程——学校的校风学风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教室布置校园环境等。
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心理性隐性课程——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是直接的明显的,有意识的。隐性课程是内隐的,无意识的。显性课程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同时隐性课程也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即提供的可能。
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学生——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科(知识)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及主张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技能为目标。
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
布鲁纳,强调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应与儿童的认识水平一致。
要素主义课程论
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永恒主义课程论
赫钦斯,强调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尔迪厄
主张: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
儿童是课程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
学校课程应该以儿童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
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课程组织应该将教材心理学化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其既有的经验和能力
以主动作业形式实施课程。
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存在主义课程的核心: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基本主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完成,真正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品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手段,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理想的课程应承认每个人在经验上的差异,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计划与活动的根据。
人本主义课程论[罗杰斯、马斯洛]
该理论认为教育要创设安全自由的环境,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逐步走向创造,实现培养“知情合一”的人或“完整的人”目标。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模式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和著作——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主要观点
确立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效果
评价
优点
可应用于任何学科任何水平的教材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处理
提出了一系列容易掌握的具体化的层次化的程序和方法
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推动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合理化进程
局限性
强调课程设计的程序以及方法技术化的处理,导致的是价值与事实的脱节。
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主要观点——课程开发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
评价
优点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课程开发趋于成熟完整。
局限性——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上,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缺乏具体的步骤。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含义——受教育者在学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以后在身心各方面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课程目标的分类
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可观测、可量化。主要用于知识技能领域。
体验性目标——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
表现性目标——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
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即开设哪些学科,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
课时分配(教学时数)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的意义
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
普遍性
基础性
课程标准
课标的含义
课标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标的意义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
教材的含义
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补充读物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
教材的意义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落实课标的媒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
编写教材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普适性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理论与实践统一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含义——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
忠实取向——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适应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本质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
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目标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活动。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提出。 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把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必定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CIPP评价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夫比姆提出。课程评价不仅是对课程目标实现状况作出判断,而且应当为课程的改革服务。
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含义
是指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
校内人文资源
校内活动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非生命载体。[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
生命载体。[像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科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或者是能提供课程素材的家长学生或其他社会人士。]
条件性课程资源
作用于课程,而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很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看得见摸得着的,像教材、实验室、因特网等
隐性课程资源
隐性的、潜在的,如。校风校纪,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师生关系等。
自然课程资源与社会课程资源。(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天然性和自发性。
社会课程资源——人工性和自觉性。
文字课程资源与非文字课程资源。(载体)
文字课程资源——像教科书,各种图书期刊、报纸上的文字等。
非文字课程资源——图片实物音频视频和活动为载体的。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综合课程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由注重书本知识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强调接受学习实际应对机械训练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改变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
强调教师成长
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的结构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设置9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
性质和特征
综合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班团队活动
学校传统活动
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
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课时安排
小学一二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二课时。
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看)
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看)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主动、独立、元认知监控
探究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创新性
合作学习——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