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自考03709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2024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帮助考生梳理了考试的知识点,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关联,思维导图也促进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张思维导图,提高备考效率,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于2024-07-03 09:36:37自考00089国际贸易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1947年创建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处理国家间(含单独关税区)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的国际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思维导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它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四章国际贸易与商务管制思维导图,商务管制是指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等目的,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限制措施。目的:包括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本国产业发展、防止不正当竞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自考00089国际贸易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1947年创建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处理国家间(含单独关税区)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的国际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思维导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它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四章国际贸易与商务管制思维导图,商务管制是指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等目的,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限制措施。目的:包括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本国产业发展、防止不正当竞争等。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重点章节,必出一道简答或论述)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2008/1510/1504简答题 P102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主体
1610简答题 P104
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指人)
性质和特点
自然的物质基础(自然性)
社会性
人的认识必然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
历史性
人的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时代
一定的历史的局限性
能动性
人区别动物的特点
自觉的能动性、主体的目的性、计划性
结构
个体
群体
人类整体
是最高层次
认识客体
2204简答题 P106
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性质
客观性
对象性
构成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1610简答题 P107
1.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我摸了火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我认识了火
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的统一
火烫我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才能成功。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先验论)对立
根本区别
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性意义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2104简答题 P109
1.旧唯物论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看作是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对于客体,旧唯物主义把它仅仅看作是消极的认识对象,完全不懂得它还是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去看待客体。这样认识就被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3.辩证唯物论是对这种唯物论的发展和超越,它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而使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为能动的的革命的反映论
4.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宫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
感觉
知觉
表象
特点
直接性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含义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特点
抽象性
间接性
感性和理性的辩证关系
2010/1604论述题 P1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不深刻的、片面的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联系
①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2010/1604论述题 P111
(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2)经验主义夸大个别、局部的经验,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3)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成教条。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一次飞跃)
1910简答题 P111~112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中,最先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同认识对象发生直接的接触,产生感性认识。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由量变发展到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必备条件
1704简答题 P112
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借助于思维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必须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
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重大意义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认识的过程是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反复性
2404简答题 P113
原因
(1) 从认识客体角度看
①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
②事物的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
③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 存在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
认识客体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
(2) 从认识主体看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生理因素、 知识水平、 生活经验、 认识能力及其立场、 观点、 方法的限制
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1810简答题 P113~114
有限性: 每个时代的个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
无限性: 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具体的个人认识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人的认识运动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穷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统一是具体的
特定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的主观认识与特定的客观实践的相一致、相符合
统一是历史的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完整的认识过程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就是违背了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分裂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真理和价值
真理
含义
正确的反映客体的认识
属性
客观性
1404简答题 P116~117
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
认识深度是有限的,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有待扩展和深化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谬误
含义
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两者不能混淆,
否定真理就是谬误,否定谬误才能达到真理
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2310简答题 P116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认识过程中不断的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的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一旦离开这个对象,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
谬误也可能转化成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常常受到错误的启发,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达到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问题的两个错误观点
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
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
混淆了真理和价值的概念
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202110论述题 P119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2.是不是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3.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人们通过把变成现实的东西同原来的观念、思想加以对照,从而判明这个思想、观念是否正确,使认识得到检验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现实意义
202110论述题 P119
有利于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认识,最终接近或得到真理;有利于通过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710简答题 P120
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认识,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证伪另一种认识。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说,一个重大的理论不能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证伪的认识、假设、理论就不必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
②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代替实践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不具有最终性。首先,逻辑证明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常,它自身不能保证,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被逻辑证明证实或证伪了的东西,最终还要靠实践检验,实践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
实践标准即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往往不是经过实践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检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人为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2210论述题/1804简答题 P121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对立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客观性
价值是指客体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
主观性
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①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③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行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思想路线
2304简答题 P124
是指一个阶级及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
2304简答题/1904论述题 P124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
1904论述题: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P125
①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哲的根本要求
②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学习和发展马哲的方法
③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④ 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
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到群众中去
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往复的过程,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哲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