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思维导图,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其体现形式是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互换。
编辑于2024-07-09 14:38:45自考00089国际贸易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1947年创建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处理国家间(含单独关税区)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的国际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思维导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它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四章国际贸易与商务管制思维导图,商务管制是指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等目的,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限制措施。目的:包括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本国产业发展、防止不正当竞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自考00089国际贸易 第十六章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1947年创建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是处理国家间(含单独关税区)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的国际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基础和法律基础。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思维导图,区域经济一体化,亦称“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国家逐步让渡部分甚至全部经济主权,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并形成排他性的经济集团的过程。它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自考00089国际贸易第十四章国际贸易与商务管制思维导图,商务管制是指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国家安全、促进公平竞争等目的,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限制措施。目的:包括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本国产业发展、防止不正当竞争等。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
2110名词解释
概念: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表现形式: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
作用
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的发展
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
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
时间:16--18世纪中叶
表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
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分工
2.发展阶段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出现)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以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
特点
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
3.世界市场上出现大宗商品
3.形成阶段
时间: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个时期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产主义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特点
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
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
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
4.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
当代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
1.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电子、信息、服务、宇航、生物工程等新型产业,产业分工日益细化
2.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等方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殖民地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
4.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
5.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
6.世界贸易体制建立与加强。1947年,关贸总协定建立;1995年WTO建立,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贸易新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使世界贸易体制得到加强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810简答题
(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
1.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1.垂直型
2104名词解释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二次世界大战前,表现为产业间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与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类型的分工深化到产业内部,形成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
表现形式
①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
一般来说,同样的产品往往具有不同的型号和规格,不同国家对同一类产品按不同型号或规格进行分工,从事专业化生产,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②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
由于各国科技和工艺水平的差异,一国对某一种零、配件或部件的生产具有优势,另一国对另一种零、配件或部件的生产具有优势,因此就产生了零、配件或部件的专业化生产
③工艺过程的分工
这种分工只是不同国家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水平型国际分工成为当今主流的国际分工形式。参与这种分工 的国家除了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
3.混合型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
典型代表为德国
(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①发达国家处于科技发展的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 纵深发展使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
②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
③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
④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它们内部的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①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
②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③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
④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01 自然条件(基础)
1.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
02 社会生产力(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生产力的增长是国际分工的前提条件
2.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
3.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03 人口与市场(影响各国参与分工的能力)
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04 交通与通信业(制约因素)
第一,较高的运输成本减少了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他们还会抬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
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门投在贸易上,而且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
第三,运输影响一国与它国国际分工的形成。运输成本制约着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
第四,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
05 资本流动(深入发展的关键)
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外资开放,这些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使国际分工向深化和广化发展,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
06 国际生产关系(制约因素)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既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过国家界限的结果,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会超越国际,形成国际生产关系
07 经济体制与政策(内因的基础)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分工理论
01 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英国人,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为《国富论》)
他认为,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交换,就能够使各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
亚当-斯密的这种学说被称为绝对成本说,或者绝对优势说,或者地域分工说
02 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英国人,代表作: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总量将增加,然后通过国际交换获取收益。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其分工原则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以使劳动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增加,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英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成为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03 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揭示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马克思,德国人,代表作《资本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作了考察与研究,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1.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
2.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3.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4.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04 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604论述题 试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内容并对该理论进行评价
俄林,瑞典人,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 易》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按照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分工的学说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内容)
1910简答题
1.贸易的直接原因在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应该按照比例多少来设置产业,即设置要素较多的产业
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源于这些产品含有该地区和国家拥有的丰裕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2204简答题
1.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2.建立了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3.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
05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以及国际分工的纵深发展,国际分工学说出现了四大发展趋势
第一,对俄林的分工学说进行检验和深化
第二,加强了对产业内部分工理论的研究
第三,加强了跨国公司内分工理论的研究
第四,出现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的分工理论形成了挑战
里昂惕夫之谜”对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挑战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①把生产要素生产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
②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他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
2.对“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理论
(1)劳动熟练说
又称人类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
里昂惕夫认为,“迷”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
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
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技能和专门知识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美国投入了较高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
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3)技术差距说
又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
出口科技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按这一标准衡量,美国就是这种国家
3.俄林的对应
俄林指出:“必须牢记,在里昂惕夫的对生产要素比例模型的统计监测这一有名和重要的尝试中,他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模型中所作的每一种简化都构成了同现实的或多或少是重要的偏离,因而不能期望得到‘密切的吻合’“
产业内贸易说
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相互输入汽车
主要特点
2210/1704简答题
(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品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形成的原因
2210简答题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经济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10简答题 简述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原因和前提
迈克尔-波特,美国,发表了《竞争策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以及《竞争策略案例》等著作
认为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取代的前提
在动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是其前提,必须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重要位置
取代的原因
1.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2.创新没有国界
波特把他所构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冠名为“国家钻石体系”
钻石体系中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以下四个方面
1510简答题 简述波特钻石体系中一国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①生产要素。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劳动素质或基础建设的良莠
②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③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指一个国家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
④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指该项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变数
企业发展的机会通常要等基础发明、技术、战争、政治、环境发展、国外市场需求等方面出现重大变革与突破
政府在构成一国整个竞争力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