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冷战的形成
近代国际关系史,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是反法西斯大同盟的重要成员,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两国之间的共同敌人消失,它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凸显。
编辑于2024-07-11 16:58:56这是一个关于三、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思维导图,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战略意图从孤立主义转向全球霸权。在亚洲,美国试图通过扶持亲美政权、建立军事政治同盟等方式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地位。例如,美国曾支持蒋介石政权,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国民党专政政府,但这一战略最终未能成功。
近代国际关系史,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是反法西斯大同盟的重要成员,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两国之间的共同敌人消失,它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凸显。
英国学派是源于英国却又不限于英国的一支独立于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特色学派,迄今已经历三代人,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怀特、布尔、文森特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三、战后初期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思维导图,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战略意图从孤立主义转向全球霸权。在亚洲,美国试图通过扶持亲美政权、建立军事政治同盟等方式来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地位。例如,美国曾支持蒋介石政权,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的国民党专政政府,但这一战略最终未能成功。
近代国际关系史,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在战争期间,美国和苏联是反法西斯大同盟的重要成员,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两国之间的共同敌人消失,它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逐渐凸显。
英国学派是源于英国却又不限于英国的一支独立于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特色学派,迄今已经历三代人,四个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怀特、布尔、文森特等。
二、冷战的形成
美国
1943罗斯福的世界蓝图
背景
是二战结束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盟国有求于美国,同时国内舆论集中于击败法西斯的时机,拟定的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些设想
内容
强调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
建立单一的、以安理会为核心的、以大国一致为原则的联合国
建立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影响
目的是以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两块奠基石,企图背靠实力,通过大国合作,采用和平方式,在战后世界建立起世界霸主的地位
未实现的原因
体系层次看,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双方在国家利益、战略政策、地缘政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国家层次看,战后苏联凭借其计划经济体制优势恢复迅速,没有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国也成为了大国争斗的场所
个人层次看,杜鲁门上台后,认为通过合作软化苏联的办法以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于1947年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全方位发动了对苏联的冷战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1946遏制思想/八千字电报(理论基础)
背景
1946年,时任美国驻苏使馆外交官乔治凯南应美国国务院,对苏联不愿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动机做出分析而起草的一份长达八千字的报告。初步阐述了其遏制思想。
1947年,凯南以 X 先生之名在《外交》季刊上发表了名为《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全面阐述了其遏制思想。
内容
动机
凯南指出,苏联官方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行为来源于“俄国传统的不安全感”,而谋求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对手进行耐心、殊死的斗争。因此凯南认为美苏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美国必须利用强大的力量来遏制苏联。
要求
首先,美国要认识到势不两立的现实,当作敌手而非朋友。
其次,苏联与法西斯德国不同,不必全面的军事冲突
最后,在制定政策时,重视非军事力量,利用经济优势增强西方世界的自信、活力
层次
一、将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二战结束时苏联的势力范围
二、减少苏联的影响:促进共产主义世界内部的矛盾、瓦解社会主义阵营
三、按照西方愿望,改变内政外交,和平演变
影响
在美国政府高层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反映了美国政府精英中对苏联的看法
符合美国战后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需要
为杜鲁门的出台提供了理论基础
铁幕演说(舆论基础)
内容
主张成立美英军事同盟;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反对铁幕后的国家;反对公开原子弹的秘密
影响
在美国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反映了走向衰落的英国统治集团企图借助美国在欧洲抗衡苏联的愿望
符合美国战后遏制苏联的需要
实际上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做好了舆论准备
希土危机(时机)
二战结束后,苏联向土耳其提出共管黑海海峡的要求,遭到土耳其拒绝后,苏联在苏土边境集结兵力,土苏关系紧张。面对苏联在中东北部地带造成的威胁,美国立即给予反击,并乘机扩大在土耳其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希腊内战爆发,希共得到了周围南斯拉夫三国的支持
杜鲁门主义(正式提出)
背景
1945年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由于苏联未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联合国成为了大国斗争的场所,美苏矛盾日益尖锐。杜鲁门认为罗斯福通过合作软化苏联的办法,已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必须运用对抗加以遏制。
二战后希土危机爆发,1947年英国表示由于经济危机,无力承担对于希土的援助并暗示由美国来承担,美意识到抛出全球扩张主义的时机到来了。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篇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特别咨文(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内容
一、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他国复兴之使命
二、诬指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都会危害美国的安全
三、美国将援助各国自由人民
评价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充分暴露了借反共的幌子、排斥英法势力、遏制苏联、占领中间地带、实现世界霸权的野心。
正式改变了美国对欧洲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立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干涉主义”“全球倾向”的集中反映。
也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的重要步骤,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全面展开的重要标志。此后,美国开始全面遏制苏联并干预全球事务。
马歇尔计划
~是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也称《欧洲复兴计划》。
背景:二战后,西欧列强经济遭受重创,出于1对西欧滋生共产主义的担心和2团结西欧、共同对付“共产主义扩张”以及3美国商品和资本输出的需要。杜鲁门政府决定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因此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以援助欧洲复兴为借口,实现对西欧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评价:马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援助最成功的计划,1不仅使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还削弱了这一地区的共产党影响力,并3为西方正式的政治军事联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4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也促成了莫洛托夫计划的出台,加速了东西欧的分裂。
大西洋联盟政策
~是二战后杜鲁门政府对西欧的总的政策方针
内容:支持西欧的复兴与联合,帮助建立一个在军事上和其他重大问题上同美国紧密合作的繁荣而统一的西欧,使它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重返世界舞台,同北美洲进行广泛协作。
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遏制苏联,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作为推行这个政策的重要步骤和具体体现便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第四点计划
是1949年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期就职演说中提到的美国外交行动计划中的第四点,是战后初期美国对不发达国家推行的所谓“援助”计划。
基本要点为:美国派大批技术人员到不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合作”,帮其建立经济基础,以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该计划的实质是,打着反共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地区积极渗透,以达到控制亚非拉的目的。是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拓展了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了长远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苏联
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政策/斯大林的外交政策
背景:二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00W军民丧失了生命,50%基础设施毁于一旦。因此战后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二战后所获得的领土和权益成为了当务之急。
指导思想
一、长期以来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十月革命以来,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的包围一直是国家领导人对生存环境的普遍认识,因此斯大林看来资本主义和苏联之间的斗争犹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斗争一般是不可调和的
二、两个阵营理论:斯大林认为战后世界政治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这两个阵营是根本对立的
三、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是作为资本主义总危机的重要因素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苏联在处理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时不可能以缓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作为出发点,恰恰相反,只能以对抗为出发点。
三个层次
和平共处(权宜之计)
世界革命(总目标)
国家利益(根本目标)
世界革命和和平共处作为一时的外交手段和外交攻势,但其往往是短暂和临时但,要服从、服务于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即维护和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利益。
三个目标
一、与西方大国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巩固二战前后自己获得的领土,建立起环苏联的安全缓冲地带(通过二战共计获得约6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二、在东欧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
三、推进世界革命,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
中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特点
一、反法民解的结合
二、统一战线;联合政府
三、苏联的援助
四、千篇一律的社会改革(土改;银行和工业国有化;经济恢复工作)
1947-1948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苏联加紧了对东欧国家对影响和控制
政治上:人民统一战线宣告破裂,联合政府解体;多党制变为共产党领导的一党制;随着苏南冲突的公开化,清洗“帝国主义走狗”“铁托分子”
经济上:消灭资本主义私营经济;市场机制不再发挥作用;计划经济;重工业为中心
评价: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社会主义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过于强制和激进,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后患,为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离心埋下了伏笔。
诺维科夫报告
是1946年9月,面对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授意驻美大使诺维科夫撰写的长篇报告,反映的是苏联官方的意见
内容
一、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要谋求世界霸权
二、美国的对苏政策是一种遏制政策,将在中间地带以及东欧与苏联展开对抗
三、美国正在考虑发动针对苏联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诺维科夫的报告全面否定了与美国继续战时合作的可能性,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对抗的政策依据。
情报局
是马歇尔计划出台后,苏联为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而建立的情报组织。
马歇尔计划出台后,为在组织上更有效地控制东欧,苏联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旨在协调各国共产党行动的国际组织。并于1947年成立了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由欧洲九个共产党国家的代表组成;驻地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担负组织经验交换和在必要时刻协调各党活动的职能。
~的建立,使苏联领导人拥有了协调活动、指挥各党的能力。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增强了苏联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实力。随后,苏联以情报局为依托向各国共产党发号施令,加速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南冲突公开化后,也是通过情报局要求各国清洗党内铁托分子。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实现了与南斯拉夫的关系正常化,情报局也随之予以解散。
经互会
~是1949年由苏联组织建立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前身是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1947年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即西方称作的“莫洛托夫计划”。
宗旨:协调各国,促进经济有计划地发展
目的:建立以苏联为首的、与资本主义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
评价:~的成立形成了与西方抗衡的苏东经济集团;实现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构想,加强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经济方面的控制。
经互会成立以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苏联的控制造成的各国与苏联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和成员国内部的矛盾尖锐,最终在1991 年苏联解体前解散。
德国分裂
第一次柏林危机
是1948.6-1949.5,由于苏联和西方在德国货币改革方面的冲突,导致苏联封锁了由西占区通往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
根据二战期间的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并实施统一的经济政治政策。1948年美国公开提议三个西占区合并成立西德政府,并在西占区实行了新的货币政策,且引入了西柏林。引起了苏联的强烈不满,苏联以西方违反了波茨坦协定为由封锁了西占区前往柏林的通道,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但由于西方采取空投支援和反封锁措施,苏联的封锁逐渐失去了意义。经过磋商,苏联解除了封锁,危机结束,但双方并未就柏林问题达成和解。
危机结束后,德意志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德国先后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1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的第一次高潮,表明了美苏之间在前沿地区互不妥协的对抗性质。2柏林危机导致了德国的正式分裂,激化了美苏在西柏林问题上的矛盾,此后德国问题成为了欧洲安全局势的一大紧张源。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西方
建立北约的准备
1947《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是美国与18个美洲国家签订的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集体防务条约)
背景:杜鲁门主义提出后,为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美国以阻止共产主义威胁为由,与18个国家签订了。
内容:规定在西半球内任何一国对缔约国的武装攻击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武装攻击,缔约国有义务提供一切能力所及的军事及其他援助。
评价:是美国领衔的第一个集体防务条约,由于该条约将划定的“安全区”囊括了整个西半球,目的在于冲破美国不与欧洲国家缔结经常性军事同盟条约的传统,为北约等防务集团的建立开创了先河。并未发挥多大作用,1982年美国甚至背弃盟约支持英国对阿根廷采取军事行动。
1948《布鲁塞尔条约》
是二战后由英法卢比荷缔结的集体防务条约
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出于对德国东山再起和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的恐惧,在英国首倡,美国的推动下,五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
内容:1各缔约国可采取德国侵略政策复活时任何必要之措施;2倘若一缔约国在欧洲成为武装攻击的对象,各缔约国应提供一切能力所及的军事及其他援助。
评价:~是二战后西欧国家缔结的第一个多边集体防务条约。实质是美国利用西欧对于战争的恐惧,推动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大西洋安全体系,表面目的是防止德国未来可能的军事威胁,但真实意图是加强西欧的安全合作,对付苏联的威胁。
因此,~是走向同美国建立军事同盟的决定性步骤,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前奏曲
北约的成立
布鲁塞尔条约缔结后,美国一方面保证全力支持,一方面表示作为控制西欧、抗衡苏联的工具还远远不够。因此在缔结后第五天,美国就开始了筹建北约组织的谈判。
1949年,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北约组织战略概念:美国提供核保护,构成所谓剑,西欧出地面部队,构成所谓盾,以盾来抵御最初的攻击,后备力量和剑将迅速动员起来支持盾。
重新武装德国
1950《普利文计划》
亦即“欧洲军计划”,是二战后法国对美国重新武装德国之要求而做出的一个妥协性主张。
背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西德作为战略前沿的地位愈发凸显,因此美国提出了在北约框架内建立西德部队的建议,引起了法国的不安。因此法国总理普利文提出了折中方案
内容:成立“欧洲防务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提供部队组成“欧洲军”,联邦德国可以参加欧洲军,但不得单独行动,不得参加北约,不得成立自己的国防军。因此被称为普利文计划。
由于该计划不符合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初衷,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最终同意重新武装德国与建立欧洲军同步进行。
评价:普利文计划是欧洲探索防务领域合作的第一次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对欧洲一体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后欧洲一体化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领域。
1952《波恩专约》
美英法西德,宣布恢复西德主权,但三国仍有权驻军,实际宣布西德重新武装合法化。
1952《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法意荷比卢西德,决定建立欧洲军,隶属北约指挥,波恩专约只有在该条约实施后才能生效。
法国议会否决
1954《巴黎协定》/艾登计划
~是1954年美国出于在前沿地区制衡苏东集团的需要,企图重新武装西德,同时消除法国的疑虑,以英国提出的“艾登计划”为蓝本,与北约成员国和西德签订的一系列文件的总称。
内容
西德:恢复主权;可以拥有50w国防军;美英法继续驻扎;参加北约
布条:更名西欧联盟;删除“防止德国侵略复活”;吸收德意;在军事上纳入北约
评价
使美国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之目的,且也使西欧联盟在军事上完全成为北约的附庸,达到了在军事上控制西欧盟国的目的。
但美国武装西德此举,引发了苏东集团的强烈不满,直接促成了华约的签订和华约组织的诞生。
东方
华约的建立
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背景: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之后,作为对重新武装德国的直接回应,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除南斯拉夫)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公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评价:华约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作出的公开反应,巩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进一步强化了冷战对峙格局。
同时华约的签订也为苏联在东欧国家长期驻军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并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
1991年,随着东欧剧变,华沙条约组织赖以维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以不复存在,予以解体
贝文计划
是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出的欧洲安全计划
背景:二战结束冷战爆发后,西欧国家普遍对德国侵略政策和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心存担忧。
内容:建立以美国为靠山、以英法同盟为核心、以英国为首的西欧联盟。
该计划一度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响应,但由于西欧内部的分歧最终搁浅,1948年被《布鲁塞尔条约所代替》
布雷顿森林体系
名词解释
评析布雷顿森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