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古学通论——第四章新石器时代概述
文博考研资料,065100博物馆专业的348文博综合,《中国考古通论》第四章,新石器时代概论 的笔记整理,自己整理的笔记,文字资料全部来自考通。
编辑于2024-08-09 14:30:44考古学通论——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概述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形式——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是1866年由H.威斯特罗提出的。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理论上得到阐明,确认在欧洲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石器时代”。
从时代上讲,始于末次冰期之后,即全新世初期,结束于农业出现前;绝大多数欧洲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没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关联;石器方面的特征是,石斧制作技术的改进,用间接打击法制作的几何型细石器及复合工具的使用;经济生活则以狩猎为主,农牧业经济尚未出现。
中石器时代作为旧石器时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在有的地区可能看到一些痕迹,但在有的地区看不到这种过渡痕迹。“中石器时代”也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出现过的统一的考古时代。
二、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分
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
旧石器时代是攫取性或称掠夺性经济,新石器时代是生产性经济。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新石器时代除沿用打制石器外,较多地使用磨制石器从事生产劳动。磨制石器是适应农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判断一个石器时代遗址是否进入新石器时代,不能只根据有无磨制石器,而更重要的是要分析遗址的文化遗存有无农业生产工具,有无农作物或家畜的遗存。农业、家畜饲养业、磨制石器,这三个要素只要有一个出现,就可确定其文化时代已属于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根据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
时间:大约距今12000-8000年
分期
前期——前陶新石器时期 遗址有:广东省阳春县杜石仔、开封县黄岩洞、翁源县青塘吊珠岩,广西柳州市白莲洞第二期文化,台湾玉山,贵州省平坝县飞虎山洞第二文化层,黄河流域有陕西大荔县沙苑文化,青海省贵南拉乙亥,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南勿呼井、科尔沁右翼中旗嘎查等。
后期——有陶新石器时期(陶器的萌芽石器) 遗址有:广东省翁源县几处洞穴遗址、潮安县石尾山,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第一期文化,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第二期文化等。
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很少,只是局部磨光,通体磨光的石器尚未出现。已出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谷物加工用具,如砍伐器(打制)、石斧、石锛、磨盘和磨棒等。
陶器:早期的陶器,火候较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型为圜底器和平底器,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华南地区陶器大多为加砂绳纹陶。
经济生活:农业为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家畜饲养业以牛、羊一类的草食动物为主,猪很少被饲养。
中期
时间:距今8000-5000年
分期
前期:黄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长江流域有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早期阶段、马家浜文化早期阶段等。
后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长江流域的城背溪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晚期阶段等。
石器:发展到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占比很小。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也普遍出现。器型除石斧、石锛外,已出现数量较多的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工具。
陶器
前期:陶器的制作虽然比早期进步,但仍有许多原始性,如陶器仍以手制为主,轮修尚未出现;陶器壁较厚,厚薄不均;器型不规整,常有歪扭现象。陶系以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很少。器型以圜底器和平底器为主,有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
后期:制作进步,慢轮修整普遍出现,陶器的形制比较规整,胎壁厚薄均匀。夹砂陶的比例下降,泥质陶的比例增加。器型有以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长江中下游地区,鼎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炊器。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
经济生活:农业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翻土耕种,熟荒耕作)。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长江流域已经进入到灌溉农业阶段),黄河流域则普遍种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方面猪已作为一种主要家畜被饲养。
晚期
时间:距今5000-4000年
分期
前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马家窑文化晚期,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晚期、崧泽文化等;
后期: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的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
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普遍使用。石锛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富特征的一种石制工具。三角是犁、耘田器也是太湖流域颇富特征性的工具。
玉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粤北地区的石峡文化的墓葬中普遍发现具有礼器性质的玉琮、玉璧、玉瑷、玉斧等随葬品(大多在氏族贵族墓中出现)。
陶器
前期:出现轮制,但不普遍;后期各文化系统中普遍使用轮制。轮制陶器的特点:器型规整、浑圆,胎壁薄,造型美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的蛋黑陶是这一时期各文化陶器中最杰出的作品。
晚期:陶器以灰、黑陶为主,只有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以红陶为主,中期盛行的彩陶到晚期逐渐衰落。晚期陶器形制的最大特点是出现:斝、鬲、鬶、甗等袋足炊器(是陶器制作的一大进步,因为足袋接触火的面积大,食物、水等液体容易煮沸)。
经济生活:各地区都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经进入到犁耕农业阶段。我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以及华南的岭南地区,在整个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不发达阶段,渔猎经济则具有较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晚期,狩猎经济向游牧经济过渡。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考古
在石器时代,生态环境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适宜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前进;反之,则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社会的前进。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
一、农牧业产生的条件
人类发明农耕和饲养家畜,从攫取性经济发展到生产性经济,是石器时代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诸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当工具和技术发展到一定条件,亦即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累积的生产经验上升到对客观环境的综合认知,在生态环境变化所提供的客观条件下,农牧业才有可能产生。
决定性作用:生产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人类的需求;
客观条件:全新世初期适宜的生态环境。
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和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由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利用和改造环境。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巨大变革,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的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欧美学者将其称为“新石器革命”或称“农业革命”。
二、农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的使用
磨制石器是适应农耕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农业早期是“火耕农业”不需要翻土,则用打制石器,少量磨制石器也是局部磨光。农业发展促进磨制石器的发展。凡是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磨制石器都比较发达,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农业发达则磨制石器也发达;反之,农业经济不发达而狩猎或采集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磨制石器都不发达,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以挖掘软体动物作为食物)以及中国草原地区(狩猎经济发达)。
三、农业和制陶业的关系
客观条件与必然性:陶器是在农业产生后,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分为炊器、食器和盛储器三大类,都与人类以谷物为食物有关系,亦即与农业有直接的关系。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业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其制陶业都比较发达,反之,凡是农业经济不发达而渔猎或采集经济比较发达的新石器文化,食用粮食较少,对陶器的需求量较小,其制陶业都不发达。
第五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
形成原因:石器时代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很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较大,因而人们的生产活动内容和生活习俗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屋等遗存的不同,即物质文化的不同。
黄河流域
上游地区
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其中包括青海东部地区
含有半坡类型因素期→含有庙底沟类型因素期→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
从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铜器已经出现,说明当时的黄河上游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或称 “铜石并用时代”
渭河流域(包括豫西北和晋西南)
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关中地区)和三里桥二期文化(豫西北和晋西南)
晋西的汾河中、下游晚期以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新石器文化最具特征。陶寺类型的早期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晚期相当于三里桥二期文化。
中游地区
以豫中为中心地区
裴李岗文化→大河村一、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秦王寨类型→王湾三期
以河北省南部为中心地区(包括冀中和豫北地区)
磁山文化→后岗一期→大司空一期→后岗二期
山东省的鲁中、南山地区和鲁东丘陵地区(海岱文化区)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
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岳石文化。岳石文化遗存中已出现青铜器,已进入青铜器时代。
长江流域
长江三峡和鄂西地区
属于城背溪、大溪文化系统→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文化遗存→所谓“鄂西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鄂西地区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因素的地层之下则为大溪文化层
汉江平原和鄂东地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鄂西北和豫西南地区
这是一个过渡地区,即受到黄河流域又受到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其中鄂西北的郧县青龙泉遗址有较清楚的地层关系。
青龙泉一期文化带有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因素→二期文化带有屈家岭文化晚期的因素→三期文化中则带有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因素。有的研究者将青龙泉三期文化称为“湖北龙山文化”。
江淮地区(江苏和安徽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
能够代表江淮地区新石器文化特征的遗址有两个,一个是安徽潜山县的薛家岗遗址,另一个是江苏省海安县的青墩遗址,以及高邮龙虬庄遗址。
薛家岗文化的早、中期文化遗存既带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又带有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因素;其晚期文化遗存则带有龙山文化因素;薛家岗文化中还含有少量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因素。
青墩文化遗存中既含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因素,又含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因素
根据南京地区几个遗址的资料,将宁镇山脉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北阴阳营下层文化期,第二期咎庙下层文化期,第三期为咎庙二期文化期。
太湖流域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宁绍平原属河姆渡文化系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马家浜文化晚期,其文化因素逐渐融合。该地区继河姆渡文化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带有良渚文化因素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两类特殊的遗址,即“贝丘遗址”和“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和洞穴遗址,只反映遗址类型的不同,而不能作为文化类型的区分。
贝丘遗址: (1)这些地区的内陆地带的河湖中也有可供采集的软体动物(螺、蚌)。当时的人们将采集来的螺、蚌等软体动物作为食物。人们将食剩的软体动物的介壳丢弃在住所附近,贝壳堆积成丘,故称“贝丘遗址”。 (2) 贝丘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器和陶器都很少。石器多为打制的尖状器(俗称“蠊蛎啄”),这是一种采集软体动物的工具(挖掘软体动物)。这种工具的较多的发现,说明这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其经济生活是以采集和捕捞为主,农业经济不发达。
珠江上游的石峡文化,福建省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台湾的大岔坑文化、圆山文化、生骂头文化、麒麟文化等。
珠江三角洲的南海县西樵山发现以制作双肩石器、有段石器为特征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场;在西樵山除发现大型石器外,在有的地点还发现细石器。西樵山文化遗存被称为西樵山文化。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包括东北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高原。
阴山山脉两侧和河套地区
阴山以北
石器以打制的细石器为主,磨制石器极不发达;打制石器大多为渔猎工具,反映其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
制陶业不发达。遗址中发现的陶器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少,质地粗疏,火候也不高。
阴山以南
河北省蔚县筛子绫罗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和陕北神木县石峁遗址的文化遗存是这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
辽河流域
辽河上游地区
红山文化→富河文化
红山文化的分布偏南,富河文化分布偏北。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石器均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很少。在打制石器中都有一定数量的细石器。
农业均已出现,但狩猎经济在经济生活中仍占重要的地位。
辽河下游:沈阳北郊新乐遗址的下层文化遗存较为典型,有的研究者称之为“新乐下层文化”。
辽东半岛:以广鹿岛小珠山遗址的文化遗存比较有代表性,可称之为小珠山文化
嫩江流域:以齐齐哈尔附近的昂昂溪遗址的文化遗存具有代表性。石器有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两种,制陶业不发达,文化有早、晚之分,在晚期遗存中已出现鬲足、陶范等陶器,其相对年代可能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代。
总结
(1)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传统,这是形成不同系统的根本原因。
(2)每个文化系统的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每个文化的性质,相邻两个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不反映文化的性质。
(3)两个不同生态环境的交汇处和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边缘地区,是新石器的过渡地区。过渡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除受到相邻地区的文化影响之外,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不应将过渡地区的文化归属与其相邻的文化系统,而应根据自身的文化特征来确定文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