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二章
公共管理学第二章,公共管理学是研究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学科。它关注公共组织的权力、结构、过程、功能、行为、规则以及这些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编辑于2024-08-31 11:07:05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学 第二章
1、管理理论: (一)古典学派理论。 (二)行为学派理论。 (三)决策学派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五)新管理主义理论。
2、通过梅奥著名的霍桑实验,证实了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士气的高低。
3、决策学派以赫伯特 ·西蒙为开端。
4、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它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
5、新管理主义理论: (1)企业再造理论。(2)虚拟企业。(3)学习型组织。
6、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取得业绩的革命性进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务流程。
7、虚拟企业是指把不同地区的现存资源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约束的企业模式,它是依靠电子网络手段的联系而实现统一管理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
8、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组织。
9、当代经济学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二)政府失灵论。(三)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10、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11、布坎南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表现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决策失效。 (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政府的内部性与扩张。 (4)政府的寻租活动。
12、政府的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或组织自身的目标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13、寻租活动是指人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 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当政府干预市场时,就会带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经济利益。
14、“政府失灵论”对于公共管理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具体表现在: (1)对于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种种弊端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西方代议民主制度的某些内在缺陷,尤其是指出了现有的各种投票制度或表决方式的弊端、利益集团的影响力、政治家和官僚的利己主义等因素的存在如何造成公共决策的失误、公共物品提供的低效以及政府扩张和寻租等政府失灵现象。 (2)对政府失灵的分析,克服了以往在研究或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所存在的偏差,即注重市场缺陷研究,而忽视非市场缺陷或政府失灵研究的倾向,在“市场失灵论”之外,补上对称的“非市场失灵论”,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上的一种突破,填补了政府行为缺陷的空白。 (3)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公共选择理论及其政府失灵论把政治、制度的因素看作经济过程的内生变量,把政府行为和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中,这就克服了传统经济学把国家、政府或政治因素当作经济过程的一个外生变量而排斥在经济学体系之外的缺陷,较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特别是政治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以及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相互交织的现实。
15、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16、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把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市场激励结构引入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之中,其目标不只是在公共行政内部做技术上的专业化努力,也不只是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而主要是让公共部门从转换机制入手,从根本上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以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官僚制模式。
17、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兴起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代表着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开端。
18、各国新公共管理实践的共同特点: (1)为了解决本国的财政问题,各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大都包括了私有化或带有私有化倾向的改革措施。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不仅使政府的财政压力大大减轻,而且探索出了一条使社会逐渐摆脱对政府过分依赖的可行之路。 (2)为转变政府的传统官僚行政理念,政府部门引入了市场理念和私营部门的管理技能。(3)为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而对行政架构做出调整,主要做法是界定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能,加强执行机构并赋予两者相应的支配权。 (4)实现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角色”转变,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的“监督者”。 (5)通过政府改革和由此而取得的成果,使各国执政者产生了一个认同:要想真正做到精简政府,使之摆脱财政赤字的困扰和琐事的干扰,政府就应该将自己的职能定位于“掌舵”而不是“划桨”上。
19、当前西方政府改革的新动向: (1)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做公共选择。虽然在实践上依然更多地偏向于政府,但更多的市场,更小而有效的政府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乃至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并继续成为9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指导思想。 (2)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在美国等国家转化为一场重塑政府的运动。虽然在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有的国家甚至有些回潮,但是在放松管制、公共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公共领域的内部市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3)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实践变成了一场重塑政府运动。20世纪80年代强调采用信息技术,90年代开始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原有的工作程序、组织等结构方面的问题。(4)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政策制定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执行效率的改善。在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开始了强化政府政策执行部门自主权的改革,形成了一股“执行局自主化”的改革潮流,从而重新塑造了政治(政策)与行政(执行)之间的关系。
20、新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 (1)新公共管理既是解决西方社会现实问题的产物,也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的产物。 (2)新公共管理体现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格局。(3)新公共管理反映了政府职能定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趋势。
21、新公共管理的“解题”特色: (1)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竞争机制。 (2)政府服务以顾客为导向。 (3)由重视工作过程和投入转向注重结果和产出。 (4)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 (5)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施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 (6)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密切互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相互渗透。 (7)重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22、新公共管理的借鉴意义: (1)必须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公共物品基本上由政府提供的局面。 (2)充分认识市场机制是改善政府绩效的一个有效手段,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必须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注意研究借鉴当代工商管理(企业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向当代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