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编辑于2024-08-31 11:46:04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公共管理学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是指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功效所使用的手段或方式的总称。公共管理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理念付诸实现的桥梁,是公共管理履行职能的手段,是公共管理实现目标的途径。在公共部门的具体管理实践中,可供使用的公共管理工具有许多种类型,这些工具的集合堪称公共管理的“工具箱”。
公共管理学第六章,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所谓职能,指特定组织基于某种规定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基于自身特定结构形式所能发挥的功能作用的统称。它是职责与功能的统一。
公共管理学 第三章
1、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特定目的而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2、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有公共责任,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为基本职能。政府是最典型和最重要的公共组织
3、非公共组织则一般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它们所追求和维护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
4、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构成公共组织的要素有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一)物质要素:(1)人员。(2)经费。(3)物资设备。(二)精神要素:(1)目标。(2)权责结构。(3)人际关系。
5、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的区别: (1)基本目的不同。非公共组织追求的是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其目的是为社会中的相关利益者服务,而不是为全社会服务。公共组织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负责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物品,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它追求的是全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 (2)提供产品不同。非公共组织以从事商品、劳务生产为活动内容,向社会提供的是各种不同的私人产品,消费 者必须支付货币,才能购买和享用其产品。公共组织则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消费者在消费公共物品时无须单独付费或只需支付有限的费用。 (3)管理对象不同。非公共组织只能以本组织成员为管理对象,对于本组织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活动则无权干涉。公共组织的管辖范围则可以是整个社会,以全社会的公共事务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对其职权范围内的管理措施,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从。 (4)活动依据不同。非公共组织主要服从商品买卖的价值规律,以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为活动依据,其权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平等的契约关系之上。公共组织则以国家强制权力为活动依据,具体而言,就是以国家法律作为活动的依据和准绳。法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依法管理是公共组织的重要特点。
6、公共组织的特性:(1)社会性。(2)权威性。(3)法制性。(4)系统性。(5)主动性。
7、公共组织的横向结构: (1)按业务性质分工。按业务性质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的业务性质异同来组成公共组织单位。例如:财政、外交 等是不同的业务,就以此为基础,设置不同的单位。 (2)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是指按公共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不同来分别设置公共组织部门。公共管理过程有咨询、决策、执行、信息反馈和监督等环节,根据这些程序划分咨询部门、领导决策部门、 执行部门、信息部门和监督部门等。 (3)按管理对象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是指按公共组织服务的人群、财物为对象进行的部门设置。这一分工方式最常见的是政府经济行业主管部门的设置。如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退役军人部,均是按不同对象类别实行分部管理。
8、公共组织的主要结构形式:(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
9、政府是指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关,是国家表达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务的机关。政府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0、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其中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执行法律,司法机关负责运用法律审判案件。
11、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行 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本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就是狭义的政府。
12、政府的主要类型: (1)总统制政府。美国是这种体制的典型代表。(2)内阁制政府。英国是内阁制的典型。(3)委员会制政府。以瑞士为典型代表
13、非政府公共组织,或直接称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是指承担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除政府组织以外的其他所有公共组织。
14、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类型:根据目前阶段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可以将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分为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企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自治组织这几种类型。
15、公共组织的作用:(一)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二)公共组织是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支点。(三)公共组织汇集和放大了管理人员的力量。
16、领导是指挥、引导和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 某种特定目标而努力的各种活动过程。
17、领导者的影响力可以分为两种: (1)权力性影响力。这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与资历等所构成的,其特点是对部属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与不可抗拒性,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作用是有限的。 (2)非权力性影响力。它与法定权力无关,是由领导者自身的因素所产生的,并非外界所赋予的。其特点是自然形成,比权力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影响,起着权力影响力所起不到的作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实际上是领导行为在被领导者心中所产生的内在引力,其基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价值观、理性判断、心理情绪上的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就是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者往往成为被领导者模仿的对象。
18、领导者的素质:(1)思想品德素质。(2)文化知识素质。(3)领导能力素质。(4)心理素质。(5)身体素质。
19、领导方式,是在特定环境中领导者采用的作用于被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具有策略性和指向性。
20、领导方式大体上有四种类型: (1)集权型领导方式。集权型领导方式指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要求下属绝对服从,以完成任务为直接目的,以采用权力控制手段为主要形式的一种领导方式。 (2)民主型领导方式。指领导者发动下属参与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进行决策,做到上下融洽、和谐一致地工作。 (3)放任型领导方式。指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享有完全自由,领导者完全放弃领导职责。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领导方式。 (4)“无为而治”型领导方式。这是与放任型领导方式形似而神异的领导方式。其核心在于,当事情已经顺着确定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统治者就顺其自然,不加干涉
21、社会公众从四个方面影响着公共管理:(1)社会公众的利益是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产生与存在的基础。(2)社会公众的意见决定着公共管理的合法性程度。(3)社会公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着公共组织的结构设计。(4)社会公众的素质影响着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
22、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23、科层制组织的特征:(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
24、传统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贡献是:首先,把专业化分工原理广泛地引入组织管理之中,提出了职能化(专业化)管理的原理,为构造科学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奠定了一般的原则基础。其次,总结概括出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建立理性组织结构的依据,力图构建高效的等级制组织。最后,倡导“理性化一法律化”的组织形态,强调组织的运作应以法律为规范。
25、传统科层制理论虽然有突出的贡献,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只研究了公共组织的静态结构,而忽视了对组织的动态面的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是组织的结构,以及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体系,如何订立法令规章及工作标准等,而未看到如果法规、制度失之烦琐,可能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在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理性化时,忽视了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多方面的需求的研究。把人简单视为生产工具与经济动物,忽视人的尊严与价值。 第三,只将组织当作一个封闭型的系统来研究,而没有探讨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26、科层制组织的内在缺陷:(1)科层制管理造就了一种刚性的官僚系统,就像一部机器,没有灵活性和主动精神,只有齿轮之间的被动运转。 (2)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忽视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排除了竞争的必要与可能,组织中的成员照章办事、墨守成规,以致造成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的组织氛围。 (4)依靠条块分割的专业化单位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老问题,导致机构不断膨胀,职能交叉重叠。
27、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 (1)经济体制的转轨推动公共组织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更迭导致公共组织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促进或制约公共组织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影响公共组织的变革。
28、公共组织职能的变革:(1)从职能作用的领域来看,公共组织由以政治职能为重心,逐渐向以经济职能、社会事务 管理职能、科技文化职能为重心转移。 (2)从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公共组织由保卫性、统治性职能为主向管理性、服务性职能 为主的方向转变。 (3)从职能的分化程度来看,公共组织的职能由原来混淆不清向高度分化转变。 (4)从职能行使方式来看,公共组织由以人治为主转向以法治为主、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