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课本: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人卫出版社,第一版),本文提炼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涵盖本书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于2024-09-22 15:57:35临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选择与评价
检测方法的评价和性能判断
检测系统的比对
概念
配套检测系统
同一厂商或指定厂商,结果具有溯源性
自建检测系统
实验室自行建立,不具溯源性,不同检测系统之间缺乏可比性
实施步骤
指定分析质量目标
评价仪器性能
确定对比检测系统
评价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
比对
可接受性判断
CLSI的EP5-A2和EP9-A2
方法学性能评价
精密度和精密度评价
概念
精密度
概念
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相互独立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反映随机误差
分类
重复性
相同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物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批内不精密度
复现性
改变测量条件后,同一被测物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中间精密度
不同操作条件:不同时间、操作者、校准品批号、试剂批号、仪器等
不精密度
用反映测量结果离散程度的指标定量表示,如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
精密度评价
方法及原理
重复性实验
至少两个浓度标本,每个浓度至少测定20次。一个批次内同一样本20次重复测定可得到批内不精密度。 一系列批次,每一批次对每个样本双份重复测定,同时得到批内不精密度和总不精密度 更多变异组:20个工作日,每日运行2个分析批,每批进行双份重复测量,同时得到批内不精密度、批间不精密度、日间不精密度及总不精密度
注意事项
试验样本全程稳定
试剂同一批号
离群值剔除
精密度图
以SD或CV为纵坐标绘制的一条函数关系曲线
测量值分布较窄的分析物(电解质等),SD常表现为一个较恒定的值(不随分析物浓度变化),CV随分析物浓度变化而变化(低浓度时CV大,高浓度时CV小)
测定值分布较宽的分析物(激素等),SD通常随分析物浓度增高而减小,如果二者存在比例关系,CV可保持恒定
更复杂的情况,当分析物处于一个低浓度范围,SD相对恒定,CV随分析物浓度增高而减小(分析物浓度接近检测下限时,CV非常大),分析物浓度达到一个限值,SD随分析物浓度增高而变大,并存在比例关系,CV则相对恒定
趋势:SD变大,CV变小
正确度和准确度评价
概念
正确度
由大量(或无限次)测量结果得到的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定性术语,低、中、高表示
反映系统误差
偏倚
指大量(或无限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用数字定量表示
临床“真值”难获得,“可接受参考值”代替
基于科学原理的理论值或确定值
基于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实验工作的指定值或认证值
基于科学或工程组织赞助下合作实验工作中的约定值或认证值
如果上述条件均不能获得,就使用测量总体的均值(期望值)
正确度评价
方法及原理
与参考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
足够数量新鲜患者血清样本,分别用参考方法和待评价的常规方法进行双份平行测定
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并计算偏倚的置信区间。如果偏倚小于预期的可接受范围,则正确度可以接受
检测定值的标准物
至少选择两个浓度水平的定值标准物,多次重复测定,计算均值并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确定偏倚
定值标准物: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冰冻血清、具有互换性的有证参考物质、正确度质控物、厂家提供的正确度确认物等。某些情况下可采用室间质评或能力比对材料,但不具有溯源性,可靠性存疑
回收试验
样本分装,其中一份样本定量加入待测物(纯品标准液),另一份样本加入等体积溶剂,两份标本同时测定,结果差值即为回收量
回收量与“理论值”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即回收率,越接近100%,正确度越高
注意事项
准确度
单次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受正确度和精密度的双重影响,反映总误差
检测限和分析灵敏度评价
概念
检测系统或方法对低浓度分析物的检测能力包含针对检测限低值附近的检测准确性进行评估的一组性能参数
空白限(LoB)
测量空白样本时能观察到的最高测量结果
检出限(LoD)
检测低限或最小检出浓度,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内,可以定性地从样本中检出分析物的最低浓度
定量限(LoQ)
满足声明的精密度和(或)正确度,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可靠定量的分析物的最低浓度
检测限评价
方法及原理
LoB和LoD分别通过空白样本和低值样本的重复测定得到
LoQ预先选择一个靶浓度作为试验LoQ,并根据钙浓度制备多个低值样本
注意事项
分析灵敏度和功能灵敏度
分析灵敏度
浓度为横坐标,测量信号为纵坐标的校准曲线的斜率,反映 检测系统或方法辨别微小分析物浓度差异的能力
功能灵敏度
可用LoQ表示
分析测量范围和线性评价
概念
分析测量范围
分析测量范围又称为测量区间或可报告范围,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等情况下,测量程序直接测量样本,测量结果不精密度和偏倚在允许范围内的分析物的浓度(或活性)范围
临床可报告范围
样本经过稀释、浓缩或其他预处理,以扩展直接分析测量下的分析物浓度(或活性)范围
线性
在分析测量范围内,测量值与预期的分析物浓度(或活性)在数学上有明确的直线关系
线性范围
测量值与预期的分析物浓度(或活性)呈直线关系的范围
内在含义一致
线性评价
方法及原理
目测法、多项式回归
拟合→不成线性→降低范围
样本系列稀释→回归分析→得到线性范围
注意事项
样本与患者标本具有相似或相同的基质,且不含溶血、脂血、黄疸等会对检测方法有明显干扰的物质
样本浓度应覆盖待评价线性范围的上、下限
线性评价应包含医学决定水平附近浓度的样本
分析特异性与干扰评价
概念
分析特异性
检测系统或方法不受样本基质中存在的潜在干扰物或干扰因素(脂血、溶血、胆红素、抗体、分析物的代谢物或降级产物、抗凝剂、防腐剂等)的影响,测定目标分析物浓度的能力
干扰评价
方法及原理
配对差异试验
选取不同浓度患者标本,分割为测试组和对照组→测试组加入不同类型潜在干扰物,浓度为临床中可出现的最高浓度,对照组中加等体积不含干扰物的溶剂→分别测定分析物浓度,确定配对样本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干扰物
剂量效应试验
高浓度干扰物样本和不含干扰物样本按比例混合,制备一系列含不同浓度干扰物的样本,分别测定干扰物浓度,回归分析明确干扰物剂量效应,确定有临床意义的干扰物浓度水平
利用患者样本进行偏倚分析
2组患者样本,分为测试组(可能存在潜在干扰物)和对照组(无干扰物),每组20-40个样本。分别用待评价方法与参考方法或比较方法(具有低干扰性、高特异性)进行重复测定,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有则存在干扰物
注意事项
基质相同或相似
体积小,浓度高(20倍),避免稀释基质
对照样本加等量溶剂
多次重复测量
干扰的处理
收集资料,调查是否存在干扰
告知医生干扰可能存在导致不可靠的结果
尽可能使用分析特异性高的方法
质量目标设定与方法学性能判断
基本概念
误差
随机误差
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
系统误差
不正确度反映,用偏倚表示
总误差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总和
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测定
校准与溯源性
基本概念
校准
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显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包括参考物质等)所代表的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溯源性
测量结果或标准量值的属性,使测量结果或标准量值通过一条不间断的校准链(即溯源链)与给定的参考标准相联系
溯源性类型
溯源至SI单位
溯源链顶端(最高等级)是SI单位
目前仅25-30种小分子化合物,如电解质、代谢物类、甾体类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可溯源至SI单位
不能溯源至SI单位
有国际约定的参考测量程序和国际约定的参考物质,如糖化
有国际约定的参考测量程序,但无参考物质,如某些凝血因子、血细胞、脂蛋白等
有国际约定的参考物质及定值方案,但无参考测量程序,如某些多肽激素、抗体、肿瘤标志物等
既无参考测量程序,也无参考物质,如某些肿瘤标志物等
参考测量系统
参考物质
功能
校准和评价测量系统
分类
校准物
校准
正确度质控物
评价
分级
一级参考物质
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参考物质,是测量单位的体现体,具有最小测量不确定度
一般为高度纯化的分析物,用于校准二级参考测量程序
主要在参考实验室中使用
二级参考物质
由一种或多种二级参考测量程序定值,一般具有与实际样品相同或相似的基质,主要用于量值传递
用于临床检验试剂溯源性的建立
经权威计量机构或行政机构认证的有证参考物质
有证参考物质
附有证书的参考物质,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由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复现的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
“参考值±总不确定度”
有明确的溯源性和不确定度要求
国际约定校准物质
参考测量程序
一级参考测量程序
具有最高计量学特性的参考测量程序,其操作能够被充分描述和理解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D/MS)、库伦法、重量法、滴定法和依数性测定(如冰点下降法)等
多数情况下只适合一级参考物质(纯物质)的鉴定,不适合生物基质样本的分析
二级参考测量程序
临床生化领域提及的“参考方法”
经充分论证,由一个或多个一级参考物质校准的测量程序,其不确定度能满足特定要求,能用于低一级测量程序评价和参考物质定值
国际约定参考测量程序
某些高度准确、经充分论证的参考测量程序称为决定性方法,相当于一级参考测量程序
参考测量实验室
胆固醇、酶催化活性、糖化
溯源链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参考物质的互换性和基质效应
参考物质的互换性直接影响量值传递的正确性
参考物质缺乏互换性的原因
分析物
制备参考物质时使用动物来源的样本或添加外源性分析物,可因分析物的存在形式不同导致参考物质缺少互换性
基质效应
被测量以外的某种样品特性(简称影响量)对测量及被测量的值的影响
包括
分析干扰影响量本身不产生测量信号,但他增大或减小被测量的测量值
血清中还原性物质可以降低Trinder反应的葡萄糖、尿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酶法测定结果
测量过程的非特异性影响量本身产生测量信号
胆固醇测定中非胆固醇甾醇可引起胆固醇检测结果假性偏高
基质效应产生的原因
参考物质的加工处理
参考方法与常规方法的检测原理不同
互换性问题的处理
基质接近的参考物质
选择分析特异性好、对基质不过分敏感的常规方法
量值溯源确认
互换性不可接受时修正或更换参考物质
测量不确定度
基本概念
测量不确定度
是一个与测量结果有关的非负参数,能够合理地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的分散性
评定方法
“自下而上”
概念
基于对测量过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分析前因素
分析中因素
分析后因素
方法
规定被测量,建立测量模型
列出不确定度的来源
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对各种来源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标准差表示
计算合成不确定和扩展不确定度
评价
优点
全面了解影响检测质量的潜在因素,发现重要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改进实验室检测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缺点
分析前因素复杂难估计,评定过程繁琐,对人员要求高
实验室间缺少可比性
“自上而下”
概念
控制不确定度来源或程序的前提下,即利用统计学原理直接评定
复现性和偏移
方法
规定被测量
评估复现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复现条件下得到不同操作者(必要时)、不同设备(必要时)、不同批号及校准品(必要时)、长时间重复的实验室内复现性标准差
评估偏移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常用方法:分析有证参考物质、与参考方法进行方法学比对、回收试验及使用能力对比数据等
评价
优点
不需要了解测量过程中的每个不确定度的来源,经济、实用、可行性好
存在问题
强调分析测量过程本身的测量不确定度,未充分考虑分析前和分析后因素对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
如果对“自上而下”方法的不确定度存在质疑,要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复核
评定实例
检测方法的选择
分级
决定性方法(一级参考方法)
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经过详细的研究没有发现产生误差的原因或在某些方面不够明确的方法
发展及评价参考方法,与一级参考物质相互验证,鉴定基质效应的重要工具
参考方法(二级参考方法)
准确度与精密度已经充分证实、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与重复测定的随机误差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有适当的灵敏度、特异性及较宽的分析测量范围的分析方法
评价常规方法的性能,评价其误差大小、干扰因素并决定是否可以被接受;用于鉴定二级参考物质和为质控血清定值;用于商品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常规方法
有足够的精密度、准确度、特异性和适当的分析测量范围,且经济实用的方法
一般临床应用,可以不唯一
选择
确定检测需求
临床需求
方法的分析性能要求
精密度、正确度、准确度、检测限、分析测量范围和分析特异性等
自动分析仪的性能要求
移液精密度、样本-样本间的携带污染,试剂批间变异、检测器的不精密度、第一个结果的报告时间、试剂机上稳定性、检测通量、仪器故障频度、平均维修时间
候选方法的选择
根据方法性能选择
根据所需条件设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