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们看过来!下图归纳总结了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的要点内容,包括学生的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理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三章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小学教师资格证必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本思维导图对班级与班级管理知识进行了阐述,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教资考试中的重难点。知识点都给你整理好啦,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1. 顺序性
循序渐进
1.2. 阶段性
有针对性
1.3. 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抓住关键期
同一方面,不同年龄
不同方面
1.4. 互补性
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1.5.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发展个性
个体
群体:性别
1.6. 整体性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2.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2.1. 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骨骼
肌肉
“两早”特点
大肌肉群发育>小肌肉群
肌肉长度的增加>肌肉横断面的增大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2.2.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最先发展、发展速度最快
注意发展的特点 5
由无意注意占主导,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四、五年级)
对具体直观事物的注意占优势,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在发展
注意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不善于调节和控制注意力
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记忆发展的特点 3
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意义识记在逐步发展
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逐步发展
思维发展的特点 4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
想象发展的特点 3
有意想象增强
想象更富有现实性
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3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2.3. 小学生认知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3
在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
在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在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结果
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5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促进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促进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能力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4
发展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
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机械识记能力,发展其意义识记的能力
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发展小学生有效记忆的策略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经验
重视表象作用,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
教给小学生思维的方法,发展其抽象思维
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5
3. 心理发展的理论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 3
图式
(适应)同化和顺应
平衡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4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认知发展的阶段 4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 4
泛灵性(万物有灵论)
思维的不可逆性、刻板性
自我中心
重复、独白、自我独白
思维不具有守恒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6
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思维具有去自我中心性
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
理解原则和规则
只能刻板遵守,不敢改变
具有多维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4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不再恪守规则
3.2. 埃里克森的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8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
婴儿期(0~1岁半)
希望
自主性对羞耻感和疑惑
儿童早期(1岁半~3岁)
意志
主动感对内疚感
学前期(3~6岁)
目的
勤奋感对自卑感
学龄期(6~12岁)
能力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年期(12~18岁)
忠诚
亲密感对孤独感
成年早期(18~30岁)
爱情
繁殖感对停滞感
成年中期(30~60岁)
关怀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老年期(60岁以后)
智慧
3.3.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
两种心理机能
动物进化而获得
历史发展而获得
“两种工具”说
物质生产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心理发展的实质
教学和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4. 学生的个别差异
4.1.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智力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130超常(>140天才)
100正常中等
<70低常低能
能力类型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早期显露
大器晚成
群体差异(智力差异)
性别差异*
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
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男:视知觉能力(空间知觉能力)
女:听觉能力
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
4.2. 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
感觉通道差异
视觉型学习者
听觉型学习者
动觉型学习者
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差异
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
自己内部的参照
“镶嵌图形实验”(隐蔽图形实验)
场依存型
外部参照
沉思型
冲动型
辐合型
发散型
具体型
结构化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绎法)
抽象型
非结构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
帕斯克
整体型(同时型)
男
系列型(序列型、继时型)
女
第三节:学习指导
第四节:德育与美育
第五节:安全教育
第六节: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