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这是一篇关于感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其他感觉 ※,听觉,视觉,感觉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编辑于2024-10-15 21:44:42感觉
视觉
适宜刺激:波长380nm-780nm电磁波,光波(紫蓝绿黄橙红)
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
①眼球壁
a.外层:巩膜、角膜(屈光,保眼聚光线) b.中层:虹膜、睫状肌、脉络膜 c.内层:视网膜(视杆/视锥)、视神经内段
②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屈光介质
角膜+眼球内容物为屈光系统
感觉机制
视网膜
a.视锥细胞
短粗锥形,少,600万,视网膜中央凹(对光最敏感),昼视器官,细节颜色,三种视觉色素对不同波长敏感
b.视杆细胞
细长棒状,多,1.2亿,视网膜两边,夜视器官,明暗,视紫红质
盲点
中央凹附近,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聚合视神经处
传导机制
视网膜双极细胞—视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中枢机制
①大脑皮层枕叶纹状区
a .反馈性调节
视觉不仅依赖视觉感受器活动,还依赖中枢对视觉器官的反馈性调节
b.特征侦察器
胡伯,威塞尔,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
c.视觉感受野
视网膜,受刺,有关视觉系统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激活
一皮层细胞与多外侧膝状细胞体联结(因为外在视网膜对应一感受野,所以皮拥更大感受野)
d.视觉双通路
腹侧
枕叶初级视皮层到颞下回;颜色,物体形状,What系统
背侧
枕叶到顶叶;运动空间位置;Where系统
视觉现象 ※※
颜色
光波作人眼引视觉经验,广颜色包含彩色和非彩色,狭义指彩色
色调
波长
明度
眼对光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取决“物体照明强度+物表反射系数”
普肯耶现象
红花蓝花不同光照条件,如晚上蓝花比红花亮
解释
不同波长光线感受性不同导致的明度差异变化,锥光谱中央敏感(500-625)/杆对短波长敏感,对620nm红光不敏感,因此昼视觉(锥)—夜视觉(杆),感受性向短波移动,明度变化
饱和度
颜色纯杂度鲜艳度,取决于掺灰多少,对应光波纯度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
不同波长光混合,相加混合(明度),太阳光
颜料混合
颜料调色板,相减混合(明度),吸收光
①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与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 ②居间律:两个非互补的颜色产生介于两种颜色之间的中间色 ③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产生相同的颜色可以彼此互相代替
视觉空间因素
①视觉对比
a.明暗对比
光强在空间上分布不同引起
灰色正方形在黑背比白背更暗
b.颜色对比
周围颜色影响造成色调变化
灰在蓝背显黄,背景补色方向变化
②视敏度
分辨细节能力,视力/视角大小取决于物大小+物眼距离
最小可见视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敏度
③马赫带
相邻明度不同光带,亮区临近暗区更亮,反之亦然
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加工结果,侧抑制:相邻感受器间抑制
④色盲与色弱
全/局部色盲,前者只能看到灰白
视觉时间因素
①视觉适应
视刺持作用引感变化
a.明适应:照明开始由暗转亮导致的感受性的短暂下降
1分钟
视紫红质见光分解
b.暗适应:照明结束由亮转暗感受性提高
30-40分钟
暗适应早期共同完成,后期视杆作用
最初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分解,后来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防止棒体细胞在强光下被分解,加快眼睛暗适应
②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暂时保留感觉形象
刺激物性质相同-正后象
刺激物性质相反-负后象
颜色刺激一般为负后像,为补色
③闪光融合
由于交替速度加快闪烁光被感觉为连续光
闪光临界频率CFF,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极限
④视觉掩蔽
闪光后出另一闪光后,前后影响察觉
视觉理论※※
三色说
①托马斯·杨:视网膜有红绿蓝感受器,只对光谱专门成分敏感 ②赫尔姆霍茨:感受器对光都敏感但对不同光敏感度不同,颜色经验按不同比例活动产生
优:视网膜存在视锥细胞假设成立 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颜色负后象
四色说 对立过程/拮抗理论
黑林
视网膜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光刺激下表现对抗(同化异化)
优:视觉传导通路——四色说 缺:无法解释三色说
其他感觉 ※
皮肤感觉
①触压觉
适刺
非均匀分布压力,皮肤表面轻微变形-触觉,明显形变-压觉
感受器
真皮内的神经末梢,迈尔斯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
特点
不同部位感受性不同,面敏;两点阈——分辨最小触觉刺激距离
②温度觉
适刺
皮肤表面温度变化,生理零度决定温觉与冷觉
感受器
罗佛尼氏小体(温);克劳斯氏球(冷)
特点
不同位不同,面感高,下肢低
③痛觉
适刺
刺激强度引损伤引起
感受器
皮肤下各层自由神经末梢
特点
痛难适应,难定位,文化差异,个人不同
味觉
适刺
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感受器
舌面乳突内的味蕾(中枢颞叶)
酸(舌两侧)甜(尖)苦(根)咸(中)
苦>酸>咸>甜
嗅觉
适刺
挥发性有气味物质导致
感受器
鼻腔上部黏膜的嗅细胞
不通过丘脑直大脑
内部感觉
①动觉
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状态
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中肌梭腱梭、关节小体
随意运动基础、认识客观世界
②平衡觉
对人体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的反映
内耳中前庭器官 (前庭-身体/直线、半规管-头部/旋转)
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相关
③内脏感觉
机体觉,饥饿/饱胀/渴/窒息/恶心/便意等
内脏器官壁上
黑暗感觉,正常工作无明显感觉,异常有显著感觉
听觉
含义
对声波的感觉,16-20000HZ空气振动
次声、超声
生理基础
耳
①外耳
耳廓外耳道
收集声音、放大
②中耳
鼓膜、听小骨(锤/砧/镫)、卵圆窗、正圆窗
传导声音(生理/空气/骨传导)
③内耳
前庭/半规管/耳蜗
听觉器官
基底膜上的科蒂氏器(耳蜗)内的支持细胞和毛细胞
传播
传入声波—鼓膜振动—鼓膜后三小骨—卵圆窗—内耳
听觉现象※※
三基素
①音调
声波频率决定
1000-4000Hz敏感
②响度
振幅决定
等响度曲线
疼痛130分贝
③音色
波形决定
声音掩蔽
同时声音干扰使阈限提高
纯音掩蔽/噪对纯/纯对噪
规律(详见实验心理学-实验)
乐音与噪音
周期性声波/不规则声波
听觉(音调) 理论※※3
频率(电话)理论
拉瑟福德 (罗费尔德)
听神经神经脉冲复制外界频率引起耳蜗基底膜同振
缺
可解释400以下,人耳基底膜不能每秒1000以上快速运动
共鸣(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次
①基底膜纤维长短不一,上长下短类竖琴,蜗底窄,蜗顶宽 ②不同纤维长短的共鸣频率不同,长与频率低,短与频率高
缺
比例不对(最高最低频率比与纤维长短比:1000:1、10:1)
行波(新位置)理论
冯·贝克西
①基底膜随声震动,从底向顶,不同频率到达不同位,低频顶/高频底,从而分辨 ②上长下短,高低相反,向上推进,最大振幅
缺
500Hz以下难解释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Wever
低400,个别纤维与声音频率一致;较高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反应(400-5000)
缺
5000以下分析,超过5000位置理论合理
400以下频;400-5000神;500以上共/行
感觉概述
人脑对直作感觉器官的客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将外界刺激物理特性转换成大脑可识别的神经编码过程(信息加工角度)
种类
来源性质
①外部感
体表感受器对外界事物属性反应
视听嗅味皮
②内部感
内部感受器对身位、运动各内脏状态
运动、平衡、内脏感觉
作义
①获取内外环境信息 ②保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 ③高级复杂心象基础,全心象基础 ④维持与调节人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感觉剥夺实验)
测量※※
感受性
感官对适刺的感能
①绝对感觉阈限AST
引感最小刺强
②差别感觉阈限JND
也叫最小可觉察,刚引差觉两同类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
韦伯定律
所有刺激,其刺激强度水平与其差别阈限的大小间存在固定数学关系
适用于中等刺激,C越小越敏感
(使比较不同感觉通道/情况下感受性比较成可能,参照Z分数)
费希纳定律
对数定律
心理量与物理量间呈对数关系,心理量增长慢于物理量增长
适用中等刺激
S= k l g I
差别阈限法作图
两条件 (都未得到完全的证明)
a.韦伯定律对所有类型和强度的刺激都是正确的
b.所有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主观/假设)上都相等
史蒂文斯定律
幂定律
心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呈正比,被试反应随刺激强度变化可描述为一幂函数
适用于所有刺激
使用数量估计法
S=K l^a
S 感觉量;b由量表单位决定常数;a幂指数[=1 直线/>1正比(正加速曲线)]
④信号检测论
用数学方法评价感受性、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贡献
现象 ※※5(50)
①感觉对比
不同性刺同时作同感受器使感性变化
a.明度/颜色对比b.同时/继时对比
②感觉适应
刺激持作感受性变化
主基调是感受性降低(暗适应除外)
③感觉相互作用※
某感受器受刺激而对其他感受器感受性造成影响(降低/高)
如联觉
④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特定条件下,不同形式能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