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思维导图,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心理学概述的思维导图,概念: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这是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思维导图,1999年6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维导图,含义及作用:最根本的指导准则和道德要求,贯穿于劳动的始终,道德行为的总和,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指导、统帅、裁决的作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求全体教师忠诚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利益。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目的
概念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养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内容
培养人的身心素质 核心
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成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堂)
教育方针
总指导,总方向
内容: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核心,基本)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联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养的人”
区别:
概念:教育目的,学术概念 教育方针,政治概念
目标:教育目的,对人的培养 教育方针,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怎样培养人
教育方针具有强制性
分类
作用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
要求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
实际所重视的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体现的范围
内在的教育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
存在的方式
实然的教育目的(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 应然的教育目的(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
意义
核心,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归宿,主导地位,主题,灵魂,最高理想,根本依据
作用(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调控,选择
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客观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客观
人们的教育理想→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主观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 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基本途径
确立理论
个人本位论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罗杰斯,康德 (卢孟露陪驸马喝奶吃披萨)
社会本位论
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 (孔赫凯纳来寻图涂)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斯普兰德,利特
生活本位论
斯兵塞,教育准备生活说 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夸美纽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根本途径
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版本二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根本性质和特点
培养劳动者 总要求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质量标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灵魂与统帅 方向与动力 首位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
智育
前提和支持 认识基础 智力支持 核心
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双基),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根本任务: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体育
物质基础 现实途径
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基本形式,体育课
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美育
动力
席勒《美育书 简》世界最早提出 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 王国维最早吧教育引入中国
任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最高层次)
内容: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生活美),教育美育,科学美
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实施途径: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大自然,日常生活
劳动技术教育
综合作用,实践基础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地位不平衡性,“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素质教育
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特点:全体性(最本质,最根本),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内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根本追求,时代特征,核心,本质区别)
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最高层)
措施:一,改变教育观念。二,转变学生观。三,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四,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五,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