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的思维导图,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高层次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觉知。
编辑于2024-11-05 21:35:23意识概述
意识的概念和内容
1、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高层次心理活动,是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觉知
2、意识的内容
①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③对自身的觉知
意识的特点
1、自觉性和主动性
指是能够借助语言实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识
2、抽象性和概括性
指意识能够借助语言实现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认识和反映,进而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个体在行为进行的过程中能够觉知本体正在做某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
2、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人有时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对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
3、白日梦状态
只包含很低水平意志努力的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和睡眠中做梦两者之间(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自发产生)
4、睡眠状态
人在睡眠的时候是有意识活动的
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的概念
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 ①生理的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身高、体重、温饱感、舒适感等的认知) ②心理的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智慧、能力、性格、兴趣) ③社会的自我认识: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自身在客观世界的地位、责任等)
2、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1、①自我认识:自我感知、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②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 投射自我(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认识) 理想自我(个体从自身立场发构建将来自己要达到的理想标准) 2、自我体验:个体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自信、自卑、羞耻感、责任感等) 3、自我调节:个体在自我评价的指导和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对自己心理行为自觉和有目的的调节、控制,以达到理想自我的目标(自主自强,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其中自我控制是最集中的调节手段) .4、自我实现:通过自我评价及理想自我的构建,由此产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3、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
①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 ②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的心理质量 ③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
理想自我占优势时,会产生自卑感;现实自我占优势时,会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②青少年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提升;自我认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③青少年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治我控制能力逐渐提高;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
④青少年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丰富性;敏感性和波动性;深刻性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培养
①全面认识自我
②积极评价自我
③努力完善自我
注: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不是指一个人的注意要始终指向同一对象,而是指注意的对象或活动会有变化,但总方向不变
注意品质的培养
注意的基本品质(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大小不一,排列无序)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如出现一些英文字母,其中存在书写错误)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自觉能力越强,如一目十行)
2、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保持时间的长短
狭义的注意: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注意起伏图时会发现中间的小正方形凸起)
广义的注意: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时而听讲时而阅读,这些活动服务课业要求,注意是稳定的)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
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内容丰富,越容易保持稳定) ②主体的身心状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时,容易保持稳定) ③对活动的态度(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越容易保持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几种不同的对象的活动
条件:①活动的熟练程度(书写熟练的人可以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课) ②活动之间的联系(有的人能自拉自唱,边歌边舞)
4、注意的转移
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的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
影响因素: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②新的事物或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力转移就越迅速 ③主体的神经类型:注意的转移存在个体差异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1、提高学生注意的广度(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和经验,适当安排教学任务)
2、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营造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等)
3、加强注意分配的训练(培养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4、提高注意转移的能力
注意概述
注意的含义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根据主体的活动需要有选择的指向一定的对象,而忽略了其他无关对象
集中性:选择注意对象后,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和深入到该对象上,保持一定要强度和紧张度,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注意的本质
注意只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性属性,是一种伴随的心理状态 注意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心理条件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上课时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注视)
不随意注意[被动]-初级形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
随意注意[主动]-高级形式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电脑打字盲打,毫不费力阅读外文报纸等)
[主动]-高级形式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干扰因素(避免着奇装异服、教室保持安静) ②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富有吸引力 ③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②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③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④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
3、充分利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充分利用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使主体选择对自身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排除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2、保持功能
使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直至完成认知活动或动作,达到目的
3、调节和监督功能
能够对心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使其保持在一定的对象或目标上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当然注意某一事物是有关的,感觉器官常常会朝向刺激物,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侧耳倾听,举目凝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高度集中注意时,人的心理活动只指向特定对象,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其他动作会停止或消失
3、呼吸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缓而缓慢(在音乐演奏会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1节:意识概述
第2节:注意概述
第3节:注意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