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4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第4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的思维导图,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促进人类的发展、第四节: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编辑于2025-04-19 20:53:48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不仅是个体的机体生物成熟的过程,而且是认识发展的过程以及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的过程
个体的身体发展:是指个体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机体的自然形态和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神经等)及其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心理发展: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两者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学生的发展: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过程与结果,是诸多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与世隔绝的王子结果
外部因素: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校主要通过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
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
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的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个体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个体身心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孟子是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性本善)
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弗洛伊德,格塞尔 威尔逊等等):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力量的推动,包括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典型代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环境决定)
对于人的自身因素,有的人认为是需要进行改造的
古代性恶论的代表:荀子
英国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的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瑞士皮亚杰的认识论提出了理论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如行为的发展是先爬再走后跑)
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如童年时期形象思维为主,感情不稳定
不平衡性:
①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个体的身高体重)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人在较早的年龄阶段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在生理思想等)
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补偿
个体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同,即先天素质,环境,教育和自身主动能动性不同因而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小学生身体发展的特征: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骨骼骨化尚未形成,要注意孩子做、力、行、读书的正确姿势。小学生的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群早(因此能完成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比较大的运动,如跑、跳),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
小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额叶(与有意运动相联系)显著增大。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感知觉逐渐完善,记忆力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为以意义识记为主。言语也有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
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女生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男生从13岁。身体和体重都有发展。神经系统变化也较大,骨骼迅速发展。性激素分泌,影响脑垂体的功能,兴奋过程相对强于抑制过程,兴奋与抑制的转化也较快。情感反应不稳定,缺少自我克制。第二特征的变化较明显(变声发育等)。
从初中生生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学校应该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保证学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
②学生的课桌椅设计和配备要与初中生的身高相适应,教师要教育、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坐、立姿势。
③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适当开展适应于他们身体生长发育的体育活动和室外活动。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①感知和思维的特点:初中生精细性不够而灵敏性较高,变色能力较强,听觉感受性较高 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有所发展,但由于缺乏经验,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②注意和记忆的特点:注意的内容、广度和分配等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记忆品质也得到发展。
③情感和意志的特点:情感丰富而外露,易偏激不稳定;情感的个人体验日益深刻,自我控制能力有了发展;情感的社会内容日益增加,对英雄模范人物能激起强烈的爱。意志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了提高,但由于好胜心强,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还受暗示,缺少主见,易受挫折的困扰。
④自我意识的发展: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
⑤成人感的产生: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当小孩看
⑥归属需要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秘密,向同龄人倾吐的需要。结伴而行。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把音体美等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
②努力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③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
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坚强意志
初中生的青春期教育
①进行性教育和性法制教育
②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教育促进人类的发展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概念: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意义: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将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知识不应奴役人
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指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为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体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性格,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教育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个体价值的实现等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首先人的主体意识突出表现为人的创造意识。其次,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侧重指人的心理发展,如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等。最后教育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概念: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功能特点,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解剖(结构特点)方面的特点(机体的构造、形态、肤色、感官特征等,也称为遗传素质)
意义: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 人的大脑能思维想象,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先天素质,不是全部,如果离开了后天社会,同样不存在(如狼孩)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出生后的婴儿有的爱闹,有的比较安静)
③教育素质具有可塑性。父母遗传给子女的只是生理方面的,心理并不能遗传,因此还需要后天的实践活动。
④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成熟
概念:美国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受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还表现在人身体的器官、结构上,如身高体重)
意义:人的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成熟的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仍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必要超前加以训练)
环境
概念:个体生活在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分类:
①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土壤植物太阳等)和社会环境(北方多山北方人身材高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等)
②按范围来划分:大环境(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小环境(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客观条件机遇等),也具有一定限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环境对人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相关(童年时期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较大,不能错过关键发展时期,如狼孩子。活动能力强的个体,能够很好地利用环境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③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有积极、消极之分
④人不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
概念: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在个体方面的影响力
①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进行社会性规范
②加速个体的发展
③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长远意义
④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发展个体的个性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发挥特殊功能的条件
①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②教育条件
③家庭环境
④社会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
个体主观能动性
概念: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
①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的互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是其他发展的基础
②第二层次的互动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应(最基础的是认知活动)
③最高层次的互动是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人的主动选择
三者的关系:共时、交融的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社会要求和教育条件是个体主观能动性产生的根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第4章:教育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教育促进人类的发展
第四节: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