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呼吸系统疾病
这是一个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思维导图,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呼吸系统正常功能的各类疾病的总称。呼吸系统由肺外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和肺组成,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系统。
编辑于2024-11-10 10:10:25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41胰腺疾病的思维导图,急性胰腺炎( AP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为轻型,预后良好。10%-20%为重型,临床经过凶险,死亡率高。
这是一个关于35小肠疾病的思维导图,小肠疾病是指发生在小肠的各种疾病,包括小肠损伤出血性疾病、小肠血管相关性疾病、小肠炎性疾病、肠梗阻、小肠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腹部外伤、感染、粘连等。
这是一个关于33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思维导图,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腹膜炎,介绍了概述、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等。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病因
遗传因素:哮喘为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因素
变应原性因素:室内变应原,室外变应原。 食物 药物 职业性变应原 病原体(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及支原体感染) 非变应原性因素(情绪变化、运动、冷空气、肥胖等)
病理和病理生理
气道慢性炎症是哮喘本质,气道高反应性是基本病理特征。显微镜下:支气管和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管壁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微血管渗漏,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肥厚,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增生
气流受阻是哮喘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支气管痉挛、管壁炎症性肿胀、黏液栓成和气道重塑均是造成患儿气流受阻的原因
支气管痉挛:速发型哮喘 管壁炎症性肿胀:迟发型哮喘 黏液栓形成:迟发型哮喘和重症哮喘 气道重塑
发病机制
气道免疫-炎症机制
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气道受到刺激时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气道神经调节机制:支气管受复杂的自主神经支配,除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外,还有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 NANC )神经系统。哮喘患儿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低下,或伴有胆碱能神经张力增加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咳嗽和喘息、气促、胸闷,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 发作前:流涕、打喷嚏、胸闷 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喘鸣,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体格检查:可闻及呼气相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降低甚至消失,称"闭锁肺",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甚至表现出端坐呼吸、语言不连贯、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
辅助检查
肺通气功能检查:常规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主要用于5岁及以上适龄儿童
特异性变应原检测:疑诊哮喘患儿尽可能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变应原特异性 IgE 测定,以评估其过敏状态和识别相关变应原
支气管镜检查:反复喘息或咳嗽患儿,经规范哮喘治疗无效,怀疑其他疾病,或哮喘合并其他疾病
胸部 X 线检查
其它:呼出气一氧化氮( FeNO )浓度测定、诱导痰技术
诊断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于2016年修订了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1)典型临床表现 反复喘息、咳嗽、气促、胸闷 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气(如大笑和哭闹)等有关
2)呼气相延长及哮鸣音
3)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无明显喘息和哮鸣音)具备以下至少一项
(1)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B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后15分钟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 抗炎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白三烯药物治疗4~8周, FEV ,增加≥12%
(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3)最大呼气峰流量( PEF )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 )诊断标准
(1)咳嗽持续>4周,常在运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不伴有喘息 (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3)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 PEF 日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 (6)个人或一、二级亲属过敏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哮喘预测指数:识别持续性哮喘高危患儿
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并且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如果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则建议开始哮喘规范治疗
主要危险因素
(1)父母有哮喘病史 (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次要危险因素
(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 (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
哮喘的分期与病情的评价
急性发作期:指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
慢性持续期:指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和胸闷)
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过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FEV1或 PEF )≥80%预计值,并持续3个月以上
鉴别诊断
以喘息为主要症状与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以咳嗽为主的(咳嗽变异型哮喘)与支气管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应尽早开始,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
缓解药物:哮喘急性发作期
1.吸入型速效B2受体激动剂( SABA ):治疗任何年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 3.抗胆碱能药物( SAMA ) 4.硫酸镁:有助于缓解危重哮喘症状,安全性良好。 5.短效茶碱
控制药物:哮喘慢性持续期
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ICS ) 2.白三烯调节剂 3.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LAMA ) 4.缓释茶碱 5.长效B2受体激动剂( LABA ) 6.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 7.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8.抗 IgE 抗体
哮喘危重状态的处理(持续状态)
(1)呼吸支持:氧疗,维持血氧饱和度>0.94。辅助机械通气(2)补液、纠正酸中毒 (3)糖皮质激素 (4)支气管舒张剂的使用 (5)镇静剂 (6)抗菌药物治疗
预后:儿童哮喘的预后较成人好,可治愈
肺炎
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羊水吸入、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中细湿罗音(支气管炎湿啰音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重者可累及循环、神经及消化的系统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心力衰竭、缺氧中毒性脑病及缺氧中毒性肠麻痹等
病理生理基础——低氧血症 我国小儿住院死亡第一位原因
腹泻,贫血,佝偻病,肺炎——小儿住院死亡四大头
肺炎的分类
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因分类
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占首位
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老年人多见,粉红色胶冻样痰)、流感嗜血杆菌等由肺炎支原体所致
支原体肺炎
衣原体肺炎:由沙眼衣原体( CT )、肺炎衣原体( CP )和鹦鹉热衣原体引起
原虫性肺炎:包括肺包虫病、肺弓形虫病、肺血吸虫病等
真菌性肺炎:由白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引起,多见于免疫缺陷病者
非感染病因引起:如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等
病程分类
急性肺炎病程<1个月,迁延性肺炎病程1~3个月,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
病情分类
轻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
重症:除呼吸系统出现呼吸衰竭外,其他系统亦严重受累,可有酸碱平衡失调,水电解质素乱,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分类
典型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的肺炎
非典型肺炎: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某些病毒(如汉坦病毒)等引起的肺炎
肺炎发生的地点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指患儿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入院≥48小时发生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感染而于出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从诊断和治疗的角度出发,感染性肺炎按疑似或证实了的病原学分类更为确切,若无病原学证据,则按病理或其他方法分类。年龄是儿童 CAP 病原诊断的最好提示
百白破疫苗:2/3/4月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 bronchopneumonia )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多发,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
病毒病原:发达国家以病毒为主,主要有 RSV 、 ADV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 细菌病原:发展中国家以细菌为主,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 SP )、流感嗜血杆菌( HI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 )和卡它莫拉菌( MC ) 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呈增加趋势
病理
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充满渗出物,呈点片状病灶 病灶可融合成片,累及多个肺小叶 可致管引起气或肺不张 细菌性肺炎:肺实质受累为主,病毒性肺炎:肺间质受累为主
临床表现
一般肺炎的临床表现
1.发热 2.咳嗽 3.气促(呼吸频率,鼻扇、三凹征、点头呼吸) 4.紫绀(口周、指、趾甲) 5.肺部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脊柱旁、腋下较明显(早期啰音不明显) 6.全身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腹泻、呕吐等
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心肌炎的表现
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电图 ST 段下移、 T 波倒置
心力衰竭的表现
①心率突然增快、 HR >160~180次/分 ②呼吸困难、青紫加重、 RR >60次/分 ③肝脏迅速增大>3cm,或短期内>1.5cm以上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 ⑤突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不能用原发病解释 ⑥少尿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浮肿
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
轻度:烦躁、嗜睡、前卤隆起 重度:意识障碍、惊厥、呼吸不规则
消化系统
.轻症:纳差、呕吐、腹泻 .重症: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DIC
严重度评估
重度肺炎简易判断标准
WHO 推荐2月龄~5岁儿童出现胸壁气性凹陷或鼻翼扇动或呻吟之一表现者,提示有低氧血症,为重度肺炎
如果出现中心性紫绀、严重呼吸窘迫、拒食或脱水征、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惊厥)之一,表现者为极重度肺炎
重度肺炎详细判断标准
对于住院患儿或条件较好的地区, CAP 严重度评估还应依据肺部病变范围、有无低氧血症以及有无肺内外并发症表现等判断(见表)
并发症
脓胸,脓气胸,肺大疱,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败血症,脑膜炎,肺不张、肺气肿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 增高, N %增高——细菌 WBC 正常或降低, 淋巴细胞升高或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病毒 WBC 正常或轻度增高, N (中性粒细胞)或 L (淋巴细胞)为主——支原体 急相期蛋白: CRP(C反应蛋白) 、 PCT (前降钙素)细菌感染时时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用于检测真菌、分枝杆菌和部分细菌 病原体培养:主要用于细菌学检查 病原特异性抗原检测:可用于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快速筛查,还可用于细菌(肺炎链球菌)、真菌(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等检测 病原特异性抗体检测:主要用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的鉴定 病原体核酸检测:如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等
影像学检查:
胸片改变:早期肺纹理增强,两肺透亮度降低;之后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点状和斑片状影,可融合;可有肺气肿、肺不张
诊断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促、细湿啰音 胸片改变 病原诊断 严重度评估 并发症 若为反复发作者,还应尽可能明确导致反复感染的原发疾病或诱因,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呼吸道局部畸形或结构异常、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过敏和环境因素等
治疗
治疗原则:改善通气、控制炎症、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及护理
一般疗法:空气流通、室温、湿度、饮食、肠道外营养、体位、隔离
体外引流:五指并拢、屈曲成勺状。扣击时采用腕关节运动。每天作体位引流4次(早、中、晚、睡前),每次5分钟
输液:水、电解质、酸中毒;输液速度<5ml/( kg · h )
氧疗:鼻前庭[(0.5~1) L / min <40%];面罩(2~4L/ min )、头罩(5L/ min )、机械通气
气道管理: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道湿化、雾化吸入
对症:降温;镇静;止咳、化痰、平喘剂
抗病原微生物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
原则
有效和安全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首要原则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先送细菌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临床经验选药,根据培养结果调整 轻者口服有效且安全,重症或口服难以吸收者,静脉给药适宜剂量、合适疗程 选择肺组织浓度高的药物,重症者宜静脉联合用药
根据不同病原选择抗菌药物
疗程: 一般用至热退且平稳、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部分改善后3~5天 一般肺炎链球菌肺炎疗程7~10d; MP 肺炎、 CP 肺炎疗程平均10~14d,个别严重者可适当延长; 葡萄球菌肺炎在体温正常后2~3周可停药,一般总疗程≥6周
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不推荐),a ﹣干扰素(争议) 磷酸奥司他韦:流感病毒,其他病毒无特效药 中药制剂
糖皮质激素
使用指征
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 出现脑水肿 胸腔短期大量渗出
药物:甲泼尼龙、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疗程:通常在有效抗生素应用情况下,短期使用:3~5天
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不推荐常规使用。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应用:
部分重症细菌性肺炎,如 CA - MRSA 肺炎; 支原体肺炎并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脑炎等肺外表现; 免疫缺陷病,尤其是丙种球蛋白减少或缺乏; 重症腺病毒肺炎等
支气管镜检查和治疗
并发症治疗
合并心力衰竭:吸氧,镇静,利尿(呋噻米),强心(地高辛),血管活性药物(酚妥拉明)
合并缺氧中毒性脑病:脱水疗法,改善通气,扩血管,止痉,糖皮质激素,促进脑细胞恢复
SIADH的治疗(稀释性低钠血症类似):限制入水量,补充高渗盐水
合并脓胸、脓气胸和肺不张:穿刺引流 合并 DIC 并存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
预防
一般预防:增强体质,减少被动吸烟,室内通风,积极防治营养不良、贫血及佝偻病等,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针对性疫苗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PCV7、PCV13、PPV23)、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流感病毒疫苗等
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
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① RSV 所致,最常见的病毒性肺炎 ②1岁内多见,尤以2~6个月多见 ③病理特点:间质性炎症; ④临床特点:发热、呼吸困难、喘憋;肺部中、细湿啰音 ⑤ X 线特点: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肺气肿
腺病毒肺炎
①3、7型腺病毒为主,11、21型次之 ②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 ③病理特点:支气管和肺泡间质炎 ④临床特点:高热、中毒症状重、频咳、肺部体征出现晚。可引起脑水肿、中毒性心肌炎、消化道症状 ⑤ X 线特点:改变出现早于肺部啰音、持续时间长、大小不等斑片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细菌性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新生儿、婴幼儿多见 ②病理特点:肺组织广泛出血性坏死,多发性小脓肿形成 ③临床特点:病情急重、驰张高热、咳嗽、呻吟、呼吸浅快、发绀,啰音出现早,脓胸、脓气胸体征、皮疹等 ④ X 线:小脓肿、肺大疱、脓胸等,病变吸收缓慢 ⑤周围血 WBC 、 N 升高并有核左移
其它微生物所致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
①肺炎支原体引起 ②学龄儿童及青年多见,婴幼儿亦不少见 ③临床特点:起病缓、热程长、顽固性剧咳、肺部体征不显、多数可有干湿啰音,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 ④ X 线: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肺门阴影增浓改变,常为单侧 ⑤特点:症状重、 X 线改变明显,而肺部体征较轻
衣原体肺炎
(1)衣原体感染引起 (2)<6个月多为沙眼衣原体,>5岁多为肺炎衣原体 (3)临床特点:起病缓、频咳可长达1~2月、无发热或低热、可伴结膜炎,肺部偶闻及干、湿啰音 (4) X 线:婴幼儿为间质改变、年长儿为浸润灶改变 (5)也可急性发病,迅速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