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教学结构
这是一篇关于11教学结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教学的纵向结构,一、教学的横向结构。介绍详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11-14 21:15:35这是一篇关于14教学手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现学信息),四、教学手段的选用原则(“健综教发神经”),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如何理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二、教学手段的类型,一、教学手段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11教学结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教学的纵向结构,一、教学的横向结构。介绍详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9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三、教学设计立足的理论基础(可能成为潜在出题点,作为本章节重点内容看待),二、教学设计的本体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重点),一、必要的争论———李秉德与何克抗的对话。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14教学手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五、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现学信息),四、教学手段的选用原则(“健综教发神经”),三、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如何理解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二、教学手段的类型,一、教学手段概述。
这是一篇关于11教学结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教学的纵向结构,一、教学的横向结构。介绍详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9教学设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三、教学设计立足的理论基础(可能成为潜在出题点,作为本章节重点内容看待),二、教学设计的本体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重点),一、必要的争论———李秉德与何克抗的对话。
11教学结构
一、教学的横向结构
教学的横向结构是指教学的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谁是中心:教师?学生?还是教材?
对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应处于教学活动的何种地位,曾经存在三种极端的说法。
教师中心说
传统教育派坚持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是学生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尊严。
知识中心说(教材中心说)
知识中心说是受传统教育派风气和知识发展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知识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学生中心说
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二)教学主体结构师生关系问题
1.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向的,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这个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由一种命令关系变成一种对话关系,由一种“抽象”变成一种“具体”的关系,由一种单纯的知识传递关系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
2.师生扮演角色
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承担者,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的纵向结构
教学的纵向结构即教学的过程结构,指教学过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的关系如何。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注∶本专题对不同学者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诸多观点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1.刘克兰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也是发展过程。
(4)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
2.唐文中、赵鹤龄把教学过程本质的观点归纳成两种类型—————“惟一本质论”和“多本质说”
(1)“惟一本质论”
教学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的过程;教学是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教学是社会历史认识与个体认识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
(2)“多本质说”
教学过程既有认识方面的本质,也有心理学、生理学、经济学、伦理学方面的本质。因此,教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
3.王跃华指出国内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特殊认识说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
(2)发展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技能进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和个性品质的过程。
(3)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4)教育途径说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以智力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综合教育的过程。
(5)多质说
教学过程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本质,是社会、认识、心理、生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观点也受到理论界不少人的批评。
小结: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转和前进的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及其他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其特点包括
①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②活动总是产生一定的结果,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着,这种相互作用表现为功能。
③活动和功能并不总是与愿望一致,还会产生负功能。
④可以从活动、功能和任务三个不同的角度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
4.李定仁、杨爱程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认识发展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2)双边活动说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3)多重本质说
教学过程是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是多级别、多类型的。
(4)小结:教学过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应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①认识方面: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②实践方面∶教学过程是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环节与流程
1.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提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2.《中庸》概括学、问、思、辨、行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赫尔巴特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4.克伯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目标、计划、进行、评定四个阶段。
5.达尼洛夫概括出准备、感知、思维、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练习、检查、系统化等阶段。
6.凯洛夫把教学过程分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用实践检验知识等几个阶段。
7.加涅提出了动机、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八个阶段。
8.刘克兰提出激发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六个阶段。
(三)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
背诵小贴士:可以参考专题教学过程相关内容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
(1)简述
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因为学生拥有知识,并不等于已经有了认识能力,二者不能完全等同。人所具有的知识,是同该知识以什么顺序、什么方式加以掌握这一因素相关的。
(2)钟启泉老师指出其原因所在
①知识不单纯是探究结果的掌握,而且是方法的掌握。
②方法是统一学问的要素。它拥有使一切孤立的探究结果综合为知识体系的功能性力量。
③掌握方法,可以解决知识过量的问题。
④探究方式为克服知识的一时的武断性提供了途径。
2.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
(1)简述
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但其中的发展应有全面的内容,不仅要促进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人的多元智力的发展。
(2)瑟斯顿提出智力包括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①言词理解。②词汇流畅性。③数字。④空间知觉。⑤记忆。⑥推理。⑦知觉。
(3)评价∶“多元智力说”可以为全面地理解智力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3.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过程。
(1)简述∶教学原本就是一个交往过程,旨在强调交往活动的丰富性,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立体的交往,而不是一个片面残缺的交往。
(2)教学交往的丰富性体现在∶
①交往方式∶教学交往不仅包括语言交往,而且包括非语言交往。
②交往内容∶教学交往不仅包含智力内容,而且包含非智力因素,教学交往不仅要实现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也要承担起发展非智力素质的任务。
4.教学过程阶段和流程(绿皮书)
背诵小贴士:以下观点都是比赞提出
(1)线型模式和环型模式是现代教学过程设计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
①线型模式
a.内容∶教学过程以学科开始,紧接着是教学、学习和结果。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政策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要素。如图表示学科→教授→学习→结果。
b.举例∶教师中心的课程。
c.特点:学科问题是一个主要问题,它是各种活动的前定义内容和前定义程序。学习是为了掌握一系列能够充分应付终身职业的知识。
②环型模式
a.内容∶学科、教学、学习和结果是按照一个方向顺次连接的一个圆环上的四个点。顶点是学科,第二是教学,第三是学习,最后一链是结果。如下图
b.举例:学习的FORTRAIN程序语言应该改为更适合今天工作及场所的C程序语言。
c.特点∶运用技术来完成任务,或运用个案学习和模拟软件来实践教材。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扮演着更积极地发现资源和完成任务的角色。技术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源改变了教学过程。
(2)理想教学模式中技术在过程中的作用
①技术
A.目的∶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教、选择学、选择研究、选择交往的共享知识的机会。
B.条件∶技术的运用需要一个对教师和学生培训的计划;需要一个提供交往机会的计划;需要一个改革操作文化的有计划的努力。
C.内容
a.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为应付终身职业掌握一系列知识的需要,除掌握知识外,还必须发展具体技能和能力。(包括批判性能力、过程设计能力、协作、结果取向过程、交往技能等)
b.在信息社会,每个人都有对教育资源的多元选择机会。
c.在未来,学生的个人目标、他们期望的结果、他们的学习风格都将在课程设计中占主要地位。
D.技术将为一个更现实更有成果的教学环境提供以下变化
a.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积极的作用。
b.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机会和更多的评价教学过程的时间。
c.避免了诸如时间、地点和资源有限的障碍。
d.从过程取向向结果取向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e.帮助学生参与严酷的全球经济竞争。
f.帮助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更有效的成员。
g.为现实的学校提供了机会。
h.为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者的合作研究提供了机会。
②过程
A.简述∶国家信息设施支持在“教师——学习者”中心环境中的技术取向的教学并为之提供方便。这个模式是师生共同控制教学。如下图:
B.内容∶
a.所需技能∶学生提供了学习目的和所需技能的信息。
b.过程设计:被提供的课程的组织将基于学生期望的结果设计教学过程。学程可能在校园内提供,通过计算机在校外进行或两者兼而有之。
c.教学:每个学期都有一些预先决定的进行一般教学的学周。
d.学习:前几个周,学生可参与课堂,听教师讲课,以作业为基础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准备作业,用模拟、个案学习和智能系统等学习工具。后面几个周的技能取向的活动可以设计以帮助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