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编心理学教程
第四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是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辑于2024-12-04 01:10:35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是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1步
记的阶段: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与储存
保持是指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或回忆是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忆的阶段:将信息从大脑中检索出来,并经过译码加以应用的阶段
遗忘
对过去经历的事情不能再在头脑中提取或提取出错误
记忆的分类
内容划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储存)如:品酒师的嗅觉和味觉形象记忆就达到常人难以及的高度
语义记忆:又称语义-逻辑记忆,是个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方式的知识的记忆(如:对概念定理公式等的记忆)很不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容易
逻辑记忆指以概念、公式、定理等为内容的记忆,它以词语为中介,为人类所特有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是以个体过去经历过的身体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其保持和提取较容易、不容易遗忘(如:一个人儿时学会游泳,多年不游,长大后也能较快的恢复)
情境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情(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干扰,提示信息缓慢不稳定)
情绪记忆:个体与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和内容,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如:怕黑的恐惧情绪体验)
根据信息加工处理储存的方式划分:
陈述性记忆: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通过传授而一次性获得(人名、地名、定理、定律的学习)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包括认识技能运动技能等(需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如: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可通过观看书籍、教练示范等掌握动作而获得陈述性记忆,然后经过不断练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游泳)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划分:
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时作业的记忆,又称意识控制的记忆(平时学习会有意识的收集有关知识经验)
内隐记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油 又称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印象)
①加工深度,内隐记忆受学习者认知加工深度的影响远小于外显记忆 ②保持时间,两者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的时间保持的更久 ③记忆负荷量,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 ④呈现方式,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明显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 ⑤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更容易对外显记忆产生影响,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特点:保持时间短暂,若进行加工就会转入短时记忆;容量较大,形象鲜明,记忆痕迹易衰退)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指信息依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特点: 保持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易受干扰)
包括两个部分: ①直接记忆: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容量有限 ②工作记忆: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且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表象
定义: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该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如:看到大象后回到家,家里没有了大象,但你还记得大象的样子)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知觉经验表现,就不能产生,知觉印象越丰富,表象越多样
表象的种类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旧表像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视觉,听觉,顿觉,嗅觉,味觉,触觉
个别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表象(六和塔) 一般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的表象(宝塔) 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而一般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遗觉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着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是学龄儿童所特有的)
表象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表象的形象没有感知到的形象鲜明、完整(我们对某人的感知总是清晰全面的,但当我们回忆这个人时,就没有那么完整)表现与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的特征
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大的概括性(通过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大象,可以概括出大象的基本特点)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思维是抽象的概括
可操作性:表现的可操作性使人们在完成作业时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支柱就是人们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象(如:在进行推理时需要表象的作用)
两种信息加工理论
基本表象理论
双重编码理论
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人们总是将现实中呈现的物体与头脑中所储存的该物体两项进行对照比较)
表象是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小学生在写字、绘画、手工之前总是先浮现出表象,在表象的参与下进行活动)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从记忆的目的看:记忆从以无意记忆为主向有意记忆为主的过渡
从记忆的方法来看:记忆从以机械识记为主向以意义识记为主过渡
从记忆的抽象概括水平看:记忆从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向以抽象记忆为主过渡
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
记忆术
自然语言媒介法:把要记的材料同长时记忆中已有的自然语言的某些成分相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小狗-香烟,可以把它说成小狗吃香烟)
地点法:把要记的材料想象为放在自己熟悉地方的不同位置上,回忆时在头脑里对每一个位置逐个进行检索
视觉心象法:把要记的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记忆,视觉心像越清晰,记忆效率越好(有一组词,把他们编成故事记忆)
谐音记忆法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复习时机要得当
复习方法要合理
复习次数与复习内容数量要适宜
遗忘
概念及种类
概念: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种类:①记忆材料来看:可分为全部遗忘和部分遗忘 ②时间上: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高考过于紧张,一时忘记)
主要规律及影响因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后面逐渐减慢,经过长时间反复记忆,几乎不再遗忘
遗忘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越多,忘的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 ②识记材料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回忆的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后呈现的词遗忘的少,其次是最先呈现的词,遗忘多的是中间部分)
过度学习: ①低度学习的材料: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通背的标准(容易遗忘) ②过度学习材料: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有一定限度)
识记者的态度:对实际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有一定的影响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消退
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干扰有两种: ①前摄抑制: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记对后继的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作用的程度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也随保持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②倒摄抑制: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提取失败理论:暂时遗忘(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某人的名字,可是就是想不起来,事后却能回忆起)
压抑说(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 张而遗忘)
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当学到更高级的概念后,就可以以此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积极遗忘) 由于新知识辨别不清楚,或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消极的遗忘)
记忆的基本过程
概念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保持的前提,而回忆和再人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的效果好坏的指标
识记:是识别、记住反复感知的事物,是个体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1个基本环节, 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具有选择性)
识记的分类
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如: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故事以及经历的某些事,感知这些内容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但这些内容以后能重新出现在脑海里)
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有两个特点: ①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有重大意义或引人注意(人们对新异的事物会过目不忘) ②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深刻情绪体验的内容(参加高考时的情境)
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意志努力获取的识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识记就是由对这两部分组成的,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师一般会先做交代,使学生产生识记意图)
机械识记: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和进行的识记(对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的识记)记电话号码要尽可能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的方式使之意义化
意义识记(理解识记):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来进行的识记(根据人的已有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等)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性:明确实际任务及其相应的目的有利于调动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
识记材料的意义性:指识记材料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以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的联系,联系越多,表明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越强,效果越好
识记材料的数量: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与识记的效率呈负相关,数量越大,效率越低
参与分析器的数量:每一种分析器都有专门的神经通道,多种分析机协同活动,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的联系,增加回忆的线索,从而提升识记的效果
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的主观心理条件:知识经验直接影响人们对识记材料的理解,这是良好识记的基础
保持
概念: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的过程(记忆过程的第二基本环节) 保持发生变化大致有两种倾向: (1)质量方面 ①原来识记内容中细节趋于消失,主要的特征得以保持,记忆内容变简略、合理 ②增添了原来没有的细节,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夸大某些特点使其更具特色 (2)数量方面 ①记忆回溯现象:在短时间内延迟回忆的数量,超过直接回忆的数量,又称记忆恢复现象 ②遗忘: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日趋减少,有部分内容不能回忆或发生错误
回忆法:保持量的计算: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原来识记的项目量)x100%
再认法: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x100%
再学法:又称重学节省法,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和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x100%
重构法:又称重建法,要求被试者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成绩主要是以做对的顺序数记分
再认和回忆
概念: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考试时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主要通过再认来解答,问答题和填空题通过回忆来解答) 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呈现时仍然被认识 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记忆过程的第3个基本环节)
再认比回忆更容易提取信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而可以再认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回忆
回忆
无意回忆(无意重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想起某些旧经验(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
有意回忆(有意重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意志努力地重现(学生为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想起学过的相应知识)
根据是否需要中介联想: ①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现 ②间接回忆: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联想才能唤起要回忆的的旧经验(运用中介物或联想可提高回忆效率)
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输入: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的过程
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信息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信息提取: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第4章:记忆
第1节:记忆概述
第2节:记忆的基本过程
第3节:遗忘
第4节: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