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5章:思维和想象
这是一个关于第5章:思维和想象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12-10 20:21:59思维概述
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间接和概括的反应(高级形式)
特征:
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作用: ①使我们能够超越感官结构与机能的局限去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超声波的存在) ②使我们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了解遥远的过去或宏观与微观世界物质的结构与运动(了解珠穆朗玛峰在4,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③使我们能够触及由于事物的内隐性特点而无法直接被感知的属性与规律性(能够了解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与规律)
概括性:人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思维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②思维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
人们间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思维的概括性活动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全面地看待问题,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遇事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深刻性:善于从繁杂的现象中抓住解决问题的最本质与最核心的要素经过深入专研达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相反)狭隘性:人往往看问题片面、主观,只凭有限的知识、经验去思考问题,并急于对问题下结论 肤浅性:常常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满足你一知半解,在未触及事物的实质之前就想解决问题
独立性: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批判性:根据客观标准和实践观点来检查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正确性
(相反)依赖性:习惯人云亦云、盲从迷信、易受别人暗示影响的不良思维品质 任意性: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灵活性: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灵活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敏捷性:善于当机立断采取必要的措施,迅速处理问题
(相反)固执性: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顾条件的变化仍按老一套办事 迟钝性:遇事优柔寡断、反应迟钝、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的人
思维的分类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分类
①动作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三岁前幼儿的思维、维修人员修理机器设备,要知道机器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
②形象思维:又称直觉形象思维,它以表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视觉表象等)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作家和画家等进行文艺创作时;幼儿计算苹果数学题,他们往往要在头脑中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量来解答)
③抽象思维:又称词语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学生运用数字符号和概念进行数学运算和推导)
又分形式逻辑: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的自相矛盾 辩证逻辑: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内在矛盾的统一(高级阶段)
根据思维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分类
集中思维:也称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将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者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者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项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者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
特点: ①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②变通性:指思维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找出不同角度的用途) ③独特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创新)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
常规性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运用常用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
根据思考步骤和过程是否清晰分类
直觉思维:又称非逻辑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或顿悟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直接性,敏感性,紧缩性,跳跃性)
特点:①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②对问题实质的洞察 ③跳跃式思维
分析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是一种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仔细研究,逐步分析,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警察通过分析线索、对症等环节找出罪犯)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①职能不同 ②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具有民族性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抽象逻辑思维恶意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浏览器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
在教学中运用思维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式的消极作用
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治愈
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鼓励直觉思维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象概述
想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时,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画面
想象表象:无论人们想象的形象多么新奇,构成想象的材料都是我们过去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表象想象,通过他们产生的新形象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小时候想象自己成为科学家、音乐家等,由此奋发学习,长大后实现自己的理想)
补充知识、经验功能:通过想象,我们可以补充生活中许多不可能直接感知的知识经验等
代替功能: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和实现(小朋友想当汽车驾驶员,但由于客观限制而不能实现,于是把小凳子想象成小汽车,自己当驾驶员)
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看到天上的白云,根据它的变化,想象成为一群绵羊,一堆棉花)也可由疾病或药物引起,语言诱导是引起的主要因素,人在意识减弱、昏昏欲睡时容易产生无意现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人有两种睡眠: ①慢波睡眠(普通睡眠):4个阶段,似睡非睡阶段,浅睡眠的阶段、较深睡眠阶段和深睡眠阶段 ②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经过慢波睡眠后,人就进入了快波睡眠,人的面部和四肢肌肉紧张,有时会出现全身性运动,心跳和呼吸节律加快,出现与人觉醒时相似的脑电波(做梦)
慢波睡眠大约一个半小时,快波睡眠大于半小时左右,在漫波睡眠过程中只有在2、3、4阶段有的人才会做梦,但对梦中细节记不清
梦是脑的正常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具有离奇性和逼真性
有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也称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像、符号的提示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过程(再生性,它的形象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某种需要任务重新去塑造的,再找出来的形象,可能因为词语的调节和个人知识的不同而不同) 再造想象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基本条件:①能正确理解词与符号、图样标志的意义 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使用自己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应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奇特性)
具备条件 : ①有社会需要与创造欲望 ②高水平的表象建构能力 ③原型启发(进行创造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 ④积极的思维活动
幻想: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一种想象(积极的为理想,消极的为空想)
第5章:思维和想象
第1节:思维概述
第2节:想象概述
第3节: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