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生、发展,以及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这种决定不是任何人主观发明的,而是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存在的。
编辑于2024-12-11 10:28:38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例如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支付能力,而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校舍建设、仪器设备、教材设备、教材建设、师资待遇和教师培养等多方面的教育条件,从而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例如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方式决定了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了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
生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例如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科技水平低下,尤其是科技并未实现与生产结合,因而学校教育内容极为贫乏,以社会典章制度和简单读写常识为主,所设置的课程门类多为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课程涉及很少。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例如理化实验、幻灯、电影乃至多媒体的演示教学等,无不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息息相关。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的社会性质——例如,欧洲古代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决定的,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是由资本主义物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例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是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教育,为教育确定规格标准、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等,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
政治制度影响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例如,政治上的统治者同时也是教育上的统治者,统治阶级依靠其掌握的政治经济权力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其次,受教育权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即由国家政权的法律规定。
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法国、日本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学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的高增长,必然要求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发展速度,以满足人口的教育需要。
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若人口增长过快,就必然要求教育规模有较大和较快的发展,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难度也必然随之提高。
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例如学前儿童数量多,幼儿园的数量就会被优先考虑。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例如,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劳动者集中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就业,此时的教育发展水平必然十分有限,教育的类型结构也相对单一。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好行为、文化观念影响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例如,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将“崇善”作为最高范畴,强调的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人才规格上强调“贤者”与“君子”的培养。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例如,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宗教文化,知识的主导形态是基督教神学知识,因此,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内容以神学知识为主。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教育投资能够拉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此外,教育还能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推动科技发展——高等学校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技术革新,不仅可以创造发明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而且也可以发现新的科学规律,建立新的科学理论。
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培训,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这些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例如,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能够使劳动者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稳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公平和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教育能够缩小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减少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发生。这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教育还能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法治建设和民主化进程,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教育的政治功能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宣传统治阶级思想、制造一定社会舆论等方面来实现。
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越能认识到政治文明的价值并推崇政治文明的措施,越能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政治文明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推进它的重要力量。
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弘扬优良道德来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依赖教育的发展和推动。
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是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来实现教育的政治功能的。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一些人口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国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我国的一些调查资料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即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出生率就越低,反之亦然。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一般说来,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一般容易掌握优生学和遗传学的知识,懂得近亲结婚以及各类遗传病对新生一代的危害,能够有意识的的注意女性孕期的保健卫生,尽量减少用药不慎、疲劳过度、神经紧张等对胎儿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大大减少了先天性残疾儿童的出生。
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的生育观发生改变,摆脱了“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降低了女胎流产率,进而调整了新生儿的性别结构。
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受过较好教育的人口更容易远距离流动和迁移——受过教育的人不易受本土观念束缚,他们更想到最适合自己生活、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
教育本身具有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功能——现代学校特别是现代高等学校如同一个人才集散地,把各个地区的人才聚集起来加以培养,然后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习者志愿和特长,再把他们输送出去,从而实现人才跨区域流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促进文化传承
人类文化的传承大体有两种途径
一是以物的载体为手段实现的延续,例如名胜古迹、实物保存、语言符号等,即通过物质或借助物质载体将精神文化客观化、物质化。
二是以人作为载体实现延续,即通过人的活动形式、心理行为方式等保存文化。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教育促进文化选择
文化选择通常遵循两个标准
一是它要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即教育所选择的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文化,一般是社会主流文化
二是它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即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文化要有可能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满足他们在品行陶冶、知识增长、体质增强等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促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下,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教育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和动力
第二,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即通过教育使各文化要素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创造新文化。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策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