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第二章 疾病概论
《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笔记,介绍了疾病的相关概念、病因学、发病学、疾病的转归、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PBL病例分析之高血压,整理的内容有脉搏正常、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本次入院后检查、八年高血压病史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卫第九版,病理生理学,第五章,糖代谢紊乱,知识点。包含高血糖症、低血糖症:病因及发病机制、低血糖症对机体的影响、低血糖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疾病的相关概念
疾病
是对应于健康的一种异常生命状态,在疾病与健康之间还存在一种亚健康状态
MPUS:许多情况下患者可能有明显不舒服的感觉,但临床检查却不能发现相关异常改变,这种情况被称为医学上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
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躯体上——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采用当今科技手段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精神上——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记忆及思维等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的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
社会适应上——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
亚健康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被称为亚健康-5-20-75-中年人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分类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免疫力差等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持续存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肿瘤
社会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和谐,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遗忘和抛弃的孤独感
原因
子主题
不同医学模式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强调自然环境的改变或污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疾病谱
是指根据特定地区特定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或危害程度对疾病进行的排序
第二节 病因学
疾病的常见原因
外源性病因
生物因素
病原体有特定的侵入门户和定位
病原体必须与被侵个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常可引起免疫反应,而致病微生物的自变异可产生抗药性
理化因素
化学因素的致病特点
多数化学因素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有一定选择性,如CCL4主要引起肝细胞中毒、汞主要损伤肾脏等
在疾病发生发展中都起作用、可被体液稀释、中和或被机体解毒
其致病作用除了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有关外,还与其作用部位和整体的功能状态有关
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治病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物理因素的致病特点
大多数物理性致病因素致引发疾病但不影响疾病的发展
出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外,一般潜伏期较短或无潜伏性
对组织损伤无明显选择性
治病作用与机体的反应性关系不大
环境生态因素
营养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内源性病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致染色体畸变和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
遗传易感性指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在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
先天因素
免疫因素
疾病发生的条件
基本概念:是指能促进或缓解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或社会因素
有一些疾病,只要有致病因素的作用便可发生,并不需要条件的存在 例如:机械暴力——创伤;高温局部作用——烧伤;大量剧毒化学物——中毒
同一因素对一种疾病来说是致病因子,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条件 例如:营养缺乏,是营养不良的致病因素,营养缺乏导致的抵抗力降低又是某些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一种疾病所引起的机体的某些变化,可以成为另一疾病或某些疾病发生的条件
原因或条件在不同疾病中可独立存在或相互转化
诱因:指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指促进特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发病学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内稳态失衡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因果交替
局部与整体关联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细胞机制
分子机制
老化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老化或衰老的概念
老龄人的代谢特点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储备减少
内稳态调控能力减弱
反应迟钝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康复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定义
脑死亡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确定脑死亡的意义
脑死亡与“植物状态”
第五节 疾病研究的基本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主要用于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
描述性研究
分析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临床研究
观察性研究
基础研究
整体动物模型
离体器官模型
细胞模型
医学研究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
传统医学
循证医学
精准医学
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