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导图,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编辑于2025-03-09 20:26:31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指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意识的活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
狭义:教育者依照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
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科书、教育参考书、广播、电视等)
教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讲、演示、练习等)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人类社会以外及动物界是不存在的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发展。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教育。
历史性:教育随人类社会发展和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教育都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阶级性: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要求并为之服务,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针和内容上
相对独立性:为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但它仍有自身的特点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与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是平行的关系 (4)教育具有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和经济政治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或超前起催生作用或滞后起阻碍作用) (5)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教育的功能划分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①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教育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 ②社会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教育的派生功能(现代:人口、经济等功能)
按教育作用的方向划分:①正向功能(积极功能) ②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①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这相吻合的结果(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②隐性功能:非预期性的,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以四季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专门的职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共同享有教育
①非独立性(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②非阶级性(具有自发性,社会性,全面性,广泛性,无等级性)③原始性(简单性):仅是。生产劳动技能、社会生活习俗有关的直接经验
古代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占有生产者)和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鲜明的阶级性)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 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
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①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②有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 ③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⑤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奉行棍棒教育 ⑥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⑦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奴隶社会教育与封建社会教育的差异和特点
奴隶社会: ①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以吏为师 ②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③学校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④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⑤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⑥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
封建社会: ①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甚至相对立 ②学校教育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③学校教育内容偏重人文知识,独尊儒术,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以儒学为国学和精神支柱 ④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思辨,和死记硬背,棍棒纪律,具有专制性 ⑤教学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⑥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⑦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外教育在各阶级的典型特点
中国古代: ①夏朝: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埃及,欧洲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希腊 ②西周以后: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建立官学和乡学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是私学的创始人之一,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④西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建立太学,这是中央官学的开始。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拔 ⑤隋唐:改革教育,推行科举制度,使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是中央官学的主干。 ⑥宋: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是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书院教育盛行。 ⑦明朝:八股文成为科学考试的固定形式,社会思潮受到极大钳制 ⑧清朝:废科举,兴办学堂
外国古代: ①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佛教手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无受教育权) ②古埃及: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文士学校) ③欧洲奴隶社会: 斯巴达教育: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和武士,注重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为赛跑、跳远、角力是铁饼、投标枪,教育方法严厉,教育机构以国立为主 雅典教育: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商人,注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教育机构以私人为主。文法、音乐、体操学校 ④欧洲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僧侣封建主教育):培养教师和僧侣。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各科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世俗封建主):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⑤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特点是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近代教育(新大陆的发现以及第1次工业革命)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1763年德国最早提出)
教育的世俗化。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1852年美国马赛诸塞州最先颁布《义务教育法》)
现代教育(第2次工业革命)
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产生)
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增强
义务教育开始出现
比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
当代教育(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
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
教育的产生
神话起源论:最古老的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错误观点)代表人物:朱熹
生物起源论:第1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认为其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心理起源论: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论唯一正确的观点
原因:①当时人类出现已经开始制造劳动工具,需要传递给后代或者集体成员 ②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实施教育) ③劳动从开始时就不是人与人之间互不相干的活动,需要互相帮助,共同协助 ④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性的活动;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儿童需要从成人那里的知识、技能)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1节:教育的认识
第2节:教育的产生
第3节: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