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研究与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心理学研究与方法的思维导图,展示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从基本概念、实验设计、统计方法到具体的设计和分析技术都有涵盖。
编辑于2025-03-12 11:05:07心理学研究与方法
第一章
科学思维(=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特征
①决定论、②可揭示性、③数据驱动、④经验主义、⑤客观性
研究途径
描述性研究:自然状态、系统描述——定性(只记录+描述,不改变)
e.g:标准化的自然观察、问卷、访谈、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实验性研究:系统操作or改变、揭示因果——定质
①结果可重复+可验证、②操作定义、③控制额外变量
实验设计=具体方案+分析方法
步骤:①统计假设→②变量控制→③被试选择→④实验分配→⑤观察变量→⑥统计分析
研究比较
实验组 VS 控制组
20个人可以分成两组(被试间)、也可以一组测2次(被试内)
混淆因素(控制变量=额外变量=无关变量)
比较的注意事项
①目的性、②创造性、③可比性
第二章
变量的分类
(不同性质)定性 VS 定量
指导语类型、药物类型、性别等
IQ、药物用量、刺激数目、刺激持续时间
(不同来源)任务/刺激 VS 环境 VS 被试/分类/机体/个体差异
(不同角色)自变量 VS 因变量 VS 控制变量
自变量-操纵:①确定变化范围、②确定检查点/取值+间距
因变量-特点:①易观察、②数量化、③经济可行、④信度、⑤效度
随机的额外变量→随机误差 VS 系统的额外变量→系统误差
多测、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指→控制的是系统的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的控制
排除法(暗室、双盲、隔音室、单盲(被试不知道))
对立法(效果对立;如图片的熟悉度,会影响其复杂度的反应时)
恒定法(环境、时间、主试+指导语)
随机化法(分组、安排试次)
匹配法(前提:①匹配变量可测、②与因变量相关)
材料的分组→①随机、②匹配(词频的分组)
材料的选择→除感兴趣方面外,其他方面应无差别(词的颜色、大小、字体)
共轭控制法(特殊的匹配法;实验中进行匹配,可保证实验组、控制组之间的差别唯一)
如,研究经历后悔和胃溃疡之间的关系。实验组猴子可以按杠杆取消电击,控制组只能挨电,电击次数、强度、时间一致,不同就在于实验组的猴子会有忘按杠杆而受电的后悔经历
兼作组法(被试内设计)
抵消平衡法
①N个条件,只测一次:
完全抵消——N的阶乘→N!
部分抵消——①N的随机化、②反向抵消平衡/ABBA、③拉丁方(1、2、n、3、n-1、4、n-2)
变量的关系
实验研究(自+因变量)→揭示因果
相关研究(被试+被试变量)→揭示相关
局限:①存在额外变量、②因果方向难确定
相关+实验研究(实验控制)→因果
相关+偏相关分析(统计控制)→因果
跨时间间隔小组相关设计(2次相关设计→交叉滞后设计/准实验设计)
结构模型与线性结构方程(高级统计)
同时确定几个变量的因果关系+方向
结构方程=测量模型(因素分析)+结构模型(因果/中介/调节)
第三章
实验研究的规则
①多重条件(实验要有多个条件,至少有一个作为控制条件)
②避免混淆因素(感兴趣的因素有差别,不感兴趣的/额外因素控制无差别)
主试效应/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被试效应(如:霍桑效应、约翰亨利效应、安慰剂效应)
避免方法
①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混淆因素→确定其控制方法(主试?被试?环境?过程?工具?)
②集思广益、阅读文献
③随机化(总体中随机抽+被试随机分+试次同时or随机进行)
④统计检验(差异显著?)
⑤使用全部数据(全部被试+被试的全部数据)
若要剔除,必须有理由!
效度
构想效度(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定义的恰当性→自变量的操作or定义?因变量的观测?)
内部效度(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明确程度,不受额外因素影响的程度)
影响因素——①练习、②历史、③自然成熟、④统计回归、⑤测验维度意识、⑥工具、⑦前测与处理的交互
外部效度(结论可普遍推广的程度)
统计结论效度(统计功效/统计检验力)
影响因素——①错误的统计分析、②选择性的报告结果、③乱用分析方法,只要”显著的"、④因变量指标不稳定
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①课题的选择与问题的提出
②实验设计的确定
③被试选择
④材料选择(经济+关键高效+填充材料(备用材料)+预测验)
⑤仪器的选择和程序的确定
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指导语应→①简单明确、②完整全面、③确认、④标准化
Z、t、F、卡方、线性回归?
⑦数据结果+结论+结论的推论/讨论(结论是数据在理论意义上的升华;推论则要根据之前的实验逻辑)
⑧撰写论文并发表
实验研究的伦理道德
是否给被试带来伤害?(身体+心理)
被试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自愿参加?知情权?)
善待被试(公平对待、隐私保密、缩短研究时间)
学术诚信
第四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目标
最终目的→建立变量的因果关系
①科学地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逻辑证明是否合理?设计是否恰当)
②提高实验的敏感性(降低误差)
③增加实验所得的信息量(多因素设计)
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因素/变量、水平/处理
水平/处理结合(多因素才有结合)
主效应、交互作用(二重、三重)
一个因素独立的效应/作用,即它不同水平所引起的变异——主效应
当一个因素的效应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时(变化趋势不一样时),就存在(二重)交互作用
简单效应、简单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简单效应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外2个因素的水平上结合的效应——简单简单效应
处理效应(总变异中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异,比如主效应、交互作用、简单效应、简单简单效应)
因素设计(每个因素的所有水平都与其他因素的所有水平结合)
实验设计的分类
单因素 VS 多因素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后测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独立组设计/被试间
匹配组设计
不等组设计(既没随机,也没匹配→当你研究的变量为被试变量(性别)时,无法做到随机分配被试)
前后测完全随机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前后测完全+完全)
R O1 X O2 ——O1-O2=前测+交互+处理
R O3 O4 ——O2-O4=处理+交互
R X O5 ——O4-O6=前测
R O6 ——O2-O5=前测+交互
被试内/组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混合设计
项目间设计、项目内设计、项目混合设计(以项目/实验材料来分类)
被试使用的材料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都有的话也称为混合设计
项目间设计∈被试间,被试间>项目间设计
第五、六、七、八章
被试间设计/非重复测量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优点:避免练习疲劳等顺序效应
缺点:①敏感性低(个体误差无法分离)、②被试较多
单因素被试间
两组
①(随机)独立组设计→独立t
②(匹配)匹配组设计→配对t
③(难控)不等组设计
多组→方差分析
二、三、多因素被试间(多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
被试内设计/重复测量设计/组内设计
优点:①被试少、②敏感度高、③彻底分离被试误差
缺点:①存在顺序效应、②2个不可用(学习方法、持续效果长)
单因素被试内
2水平→配对t
多水平→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两、三、多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
混合设计
两、三、多因素混合设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SSt=SS组间(SSa+SS被试)+SS组内(SSb+SSab+SSb*被试)
项目间设计、项目内设计
不同 or 相同的实验材料
项目内设计也有多组,也是一种“被试间设计”
被试间+项目间——”不同年级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差异“
被试间+项目内——“不同记忆术效果的差别”
被试内+项目间——“规则字和不规则字的反应时命名差异”
被试内+项目内——“汉字命名启动效应”
项目间→项目检验
第九章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统计假设:H0 & H1
集中趋势→均值;离散程度→平方和(Σ(xi-均值)2)→SST
SST=SSB(处理效应)+SSW(实验误差)
实验误差=个体差异+测量误差
F=处理效应/误差变异
①平方和的分解→②变异估计与F→③自由度→④均方
F分布的基本假设
①正态分布(才能用均值→集中趋势,若偏态就要用中数)
②方差齐性
③独立性
第十、十一章
多重比较/事后多重比较/事后检验
如果在一个实验中,主效应的F值显著,我们拒绝了H0,接受了H1→主效应存在,此时就需要比较哪几对均值之间存在差异了
若用 t 检验比较多组,会增大一类错误【α=1-(1-α)n,n≥3】
种类
事先正交对比 VS 事先非正交对比
事先→前人理论/已经证明一部分的假设结果,如:u1=u2/u3、u1-1/2(u2+u3)=0)
正交/非正交→比较之间是否独立?
事后的非正交对比/事后比较
事后的都不是独立的(F显著)→非正交的
方法→选取原则:①平均数数量、②事先还是事后假设、③关心什么
最小显著差异检验(LSD):①方差分析结果显著+方差齐性、②采用了t→比较不作校正

Tukey-HSD检验 / Q检验:q等级,不用t从而降低了一类错误

Newman-Keuls检验(N-K法/阶梯法):不再用同样的标准检验所有的差异,用解题方法→更易拒绝H0

Scheffe检验:①事先+事后都可以、②可以用于被试不等的情况、③很严格的校正,更难拒绝H0

Bonferroni-Dunn检验:采用 t ,但是控制了一类错误
事前 VS 事后
事前→理论指导、减少α+比较次数→增加了β
事后→实际情况多、旨在发现新问题/现象
第十二章
嵌套设计
一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仅出现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不存在交互作用)

两因素完全随机嵌套实验设计

三因素完全随机嵌套实验设计

以被试/无关变量为单位进行嵌套
协方差分析
将无关变量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从而分理处协变量的影响
优点:统计检验力强/提高敏感性+减少误差(调整程度→取决于协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
应用情况:①明知道有影响但就是无法控制、②事后控制,应当先考虑事先的实验设计控制
使用条件:①与自变量无关、②很难or无法控制额外变量、③独立于实验处理(处理前就存在+处理不影响)
原理:协变量+因变量→协变量分数,自变量+因变量→因变量分数,2种分数可以进行调整(个体误差+随机误差)

处理后的总变异= 总变异 - 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处理后的组内变异=组内变异-协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第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