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1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问题,诞生标志,定义,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4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分类、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理论、人际吸引等方面。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3的思维导图,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态度的相关概念、特点、成分、功能、形成过程、转变因素及测量方法等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
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社会动机概述,社交情绪。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社会心理学1
研究的问题
社会思维
我们如何觉知自我和他人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我们所做的判断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社会关系
诞生标志
《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社会心理学导论》
定义
科学母体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
F.H.奥尔波特
此人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
人→社会因素→引起或者产生→反应和反应系统
勒温公式
B=f(P,E)
B代表行为
P指个体
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
f是指函数关系
社会心理
社会刺激→社会行为→中介过程→社会因素→指导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
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霍兰德研究的
启蒙期:哲学思辨阶段
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夜
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形成期:经验描述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标志
1908年心理学专著出版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学术思潮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迪尔凯姆、列朋)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
主张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确立期:实证分析阶段
20世纪20年代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
特征
研究领域扩广宽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特点是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价值中立原则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伦理原则
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道德可接受性
征得被试者同意
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资料保密
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观察法
自然观察
没有干预
参与观察
存在互动关系
调查法(询问法)
口头交谈
问卷搜集资料
标准化程度较高
收效快
档案法
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内容进行研究
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习论
起源于行为主义→通过学习机制研究社会行为→班杜拉提出
学习过程中的三大机制
联想
强化
模仿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前提是模仿,两种表征系统
表象→童年早期形成
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来的
动作再现过程
模仿学习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提出
具体体现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满足命题
侵犯-赞同命题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获取最大收益和减少代价
符号互动论
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符号包括
语言
文字
记号
动作和姿势等
起源于美国詹姆士和米德→布鲁默提出
子主题 4
精神分析论
又叫心理分析论(深层心理学)→19世纪末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强调潜意识(无意识)
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是个体能察觉的
潜意识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
力比多
性本能
假定力比多是人类生命力的根源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生本能
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
死本能
毁灭→恨与破坏的力量
人格结构
本我→生物方面
自我→心理方面
超我→社会方面
良心
自我理想
分析心理学
荣格
集体无意识
比如怕黑
新精神分析论
文化因素论
霍妮
文化因素决定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
人际关系学说
沙利文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
含义
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涉及社会及个体
儿童时期叫早期社会化
成人时期叫继续社会化
对个体重新社会化叫再社会化
内容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较好的遗传素质
社会化的主要载体
家庭
学校
大众传媒
参照群体
类型
语言社会化
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生物)
性别(心理)
性别角色(社会)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爱国意识发展3个连续的阶段
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
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
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自由度)
规定性角色
开放型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
功利性角色(物质)
表现型角色(精神)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
自觉角色(意识)
不自觉角色(习惯)
角色扮演
扮演过程
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最严重)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
又叫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
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3个阶段
生理自我(0.8-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
主我与客我
詹姆士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自我概念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身份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自尊
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批评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
自尊需要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自尊=成功/抱负
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得自尊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