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建设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从班主任工作、班集体、班集体建设、班级管理几个主要维度展开,详细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从概述、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环节、教学评价几个主要方面,全面介绍了教学相关的概念和内容。
从概述、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模式、实施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原则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德育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学校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班主任工作
班级
含义: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地位: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组织,教师学生开展活动、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埃拉斯谟斯率先正式使用;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班级组织理论基础;
19C初,【英】出现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
中国
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全国推广。
功能
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
诊断功能
矫正功能
满足需求功能
社会化功能
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
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生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班集体
含义:使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基础)
健全的组织结构
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教育作用
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形成阶段(有了核心人物)
(自我管理和教育,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式形成的标志)
成熟阶段
班集体建设
意义
对学生
对教师
对学校
培养
确定目标
建立核心队伍
建立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管理
含义:是班主任按照学校计划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班级内外的力量进行班级教育任务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等活动。
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环节
制定计划
组织实施
评价总结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最高目标)
好好看书,不要说话
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
原则
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原则)
目标一致原则
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
核心:教学质量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模式
班级常规管理
含义: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作用
管理
控制
教育
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
提出:马卡连科
含义:个人——集体,集体——个人
班级民主管理
含义: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实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要求
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全程管理
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班级目标管理
提出:德鲁克
总目标——小组目标——个人目标
他控——自我管理
存在问题
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
应对措施
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班干部轮换)
职责
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组织管理班集体
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制定好班主任计划
任务
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具体任务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任务、工作重点、经常性工作)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生任务(经常性工作)
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评定学生操行
首要任务: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中心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特点
复杂性
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
情感性
艰巨性
长期性
集体性与个别性
了解研究学生
前提、基础、首要环节
了解研究学生个人
了解研究学生群体关系
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方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调查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
子主题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中心环节、主要任务
制定共同奋斗的目标;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
中等生
后进生(首要地位)
心理特征
不适度的自尊心
学习动机不强
意志力薄弱
方法、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
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避免习得性无助;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发现和发展后进生的“闪光点”;
为后进生创造成功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抓反复,反复抓。
操行评定
步骤
学生自评
小组评议
班主任评价
信息反馈
客观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
全面性原则
建立学生档案
组织班会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说服教育法
激励法
榜样示范法
暗示法
契约法
惩戒法
学生主体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民主公正原则
严慈相济原则
以身作则原则
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条件;
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班主任
含义: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建设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
班级管理中的地位/角色
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级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中起着纽带作用。
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职权影响力
个性影响力
领导方式
权威型
放任型
民主型
1
“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