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德育
从概述、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模式、实施途径、德育方法、德育原则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德育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编辑于2025-05-24 10:24:24德育
概述
词源:战国时期,荀子
含义
广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性质
社会性
历史性
阶级性
民族性
继承性
意义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任务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的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功能
个体性功能
生存功能
发展性功能
享用性功能(助人为乐)
社会性功能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性功能
德育目标
含义:式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地位:实施德育的出发点,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作用
导向
激励
选择
协调
控制和评价
分类/德育内容
含义: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地位: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确立依据
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到的结果所作的总的规定;
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分类
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思想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法律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德育过程
含义: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基本结构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教育影响
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关系
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道德情感是催化剂。
道德培养有多种开端。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品德形成的内部因素。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通过统一活动,克服长期矛盾
德育原则
含义: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具体原则
导向性原则
含义: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本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要求;
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集合起来。
疏导性原则
含义:进行的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适宜他们积极向上的原则。
基本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以理服人;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因材施教原则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基本要求
要一分为二地看学生;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要严肃批评,耐心教育;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正确合理、具体可行并贯彻到底,要求具有连续性、层次性。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
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
5+2=0
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
方法
说服教育法
类型
语言说服
事实说服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要求
明确的目的性
富有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相待
木制时代
榜样示范法
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
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
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锻炼法
要求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陶冶教育法
创设情景,潜移默化
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景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学校心理咨询法
品德评价法
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表扬要适度适时,批评要适当延时
惩罚的原则
伦理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
确定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
品德修养指导法
座右铭
合作学习法
创新
创新思路
改变思维方式,在新形势下思考问题
提升理论素养,创新性思考问题
加强国际交流,开放眼光思考问题
创新方法
价值澄清判断法
角色扮演法
心理综合辅导法
实施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重要途径
班主任工作
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德育模式
含义: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模式
认知模式(知)
代表人物:皮亚杰(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
地位:最广泛、占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体谅模式(情)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菲尔
主要观点: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重心地位
社会模仿模式(行)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用“代替学习”概念建立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
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西蒙